艺术家专馆 首页
元 王蒙 51x130.3 厘米
观摩20458次
此卷图绘文人在惠山脚下隐居的环境。惠山在江苏无锡,以景色清幽、泉水清洌闻名于世。画中描绘山麓冈阜间有清泉流淌,冈阜上长松高柳、杂木成荫, 溪滨建有草阁水榭,冈阜后可见柴门及丛竹,远山迤逦于画幅上端,鲜明地画出了文人理想中的山林野趣。 全画章法繁密,笔墨苍润,是王蒙的本色。画中有款,书“黄鹤山人王蒙为愚懒翁画”;卷前引首有“惠麓小隐。钱逵为叔敬篆”题字;卷后拖尾,以隶书录杨维桢、倪瓒、柳贯、柯九思、高明、周南等元代十五家名人的题跋。据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著录王蒙《惠麓小隐图》,谓:“是晚年笔,后人中分为两,其前半图上有叔明字款及重题诗,画法极古,惜后名人题咏并一手隶书附录于后,其名人原写篇却在后半卷,二本虽属真笔而各有缺陷,详观题识,盖为孟叔敬作 也。今前半图卷尚藏太原王氏,予曾再阅,第后半图卷不知流落何所。”此卷当即张丑所提之前半卷。(薄松年)
元 王蒙 118.4x36.5 厘米
观摩32919次
此图绘长松高岭,山坞人家。半敞的房舍中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似正在来回踱步,哄儿入睡,极富生活情趣。王蒙的作品虽多描写高士隐居生活,但其中往往蕴含俗世的生活情趣,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画家入世情结的一种流露。 画中山体施以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凸处和边缘处笔少而墨淡,凹处及深暗处则笔多而墨浓,借以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体积感。松树以淡墨勾形,偶尔施以重墨,树身以干笔圈皴,松针先以淡墨写出,复施以浓重的焦墨,使之层次分明,愈显清峭挺拔之势。山间丛树用焦墨侧锋点染而成,与山体皴染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更增夏日青山浑厚华滋的质感。撰稿人:娄玮(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 王蒙 28.3x40.5 厘米
观摩26566次
此册页共十开,最后一开上自题:“吴兴王蒙作溪山风雨图。”虽无年款,但从各图的风格上看,纵跨五代、宋,应该是王蒙比较早期的拟古作品。十开册页中,有学董源、巨然法的,山体圆浑,多作“矾头”,长线披麻,浓墨点密集;有学北宋李成的“攒针松”“蟹爪树”的;还有学米芾父子的“米氏云山”的。虽说此册页尚未体现出王蒙个人画风成熟时期的密实、苍茫的风格,然而笔墨上已经初现元代绘画的旷达、率意。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而赵孟頫是宋末元初承前启后,开创“书画一体”、纸本“干笔皴擦”的元代文人画风的一代宗师。王蒙幼承家学,曾经临摹过大量的五代、宋的画,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基础。
元 王蒙 139.5x58 厘米
观摩41027次
元代道教盛行,表现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数众多,此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画面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丹柯碧树,飞瀑溪潭,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画构图繁复,但层次井然,飞瀑、山径引导观者的视线层层深入,使画面气脉贯通,虽满而不迫塞。图中山石纯用水墨,皴擦点染兼参,干湿浓淡互用,勾画缜密,而树木、人物、屋宇则施以赭石、藤黄、花青,设色沉稳浑厚,极富古雅的韵致。整个画面谨严、深秀,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王蒙与葛洪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且身份迥异,但在许多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二人皆出自名门,都欲入世作官,却均遭世弃,最终都选择了避世隐居。此图是反映王蒙避世隐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撰稿人:娄玮(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 王蒙 57.4x34.5 厘米
观摩19613次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頫外孙,青年时曾做过“理间”职位的小官,不久即退隐,居浙江杭县黄鹤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累被捕,瘐死狱中。工诗文书画,精山水,受赵孟頫影响,主宗董、巨传统。作品取景繁密,结构复杂,重峦叠嶂,郁茂华滋;喜用枯笔、干皴,山石作牛毛皴、解索皴,兼以小斧劈皴。画法有设色和水墨两种面貌,均以繁复见胜,风格独特,为“元四家”之一。 本幅左上自识“至正甲午暮春,吴兴王蒙为仲方县尹尊亲作夏山隐居”。至正甲午(1354)时,王蒙四十七岁,此图属存世有年款的早期之作,也是他隐居黄鹤山期间的创作。隐居图是王蒙表现最多的题材,存世有《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夏山高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夏日山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这些作品在描绘幽僻的隐居环境和高士的隐逸生活同时,往往穿插若干富世俗情趣的生活景象,反映了画家入世思想的这一面。此图在房 舍中即安排了妇人携子、童仆侍候的情节,在桥上还有挑篮归来的仆人,散发出较真实的生活气息。作品布局由近及远,平远与深远结合,其间以开阔水面相连,虚实结合,繁密中见空灵,保留了较多的董、巨布景特色。主山中间屹立,山头多苔点矾头、坡渚点缀蒲草芦苇和繁密的披麻皴等山石草木形态,也 近似五代的巨然。惟下方至岩上交错的长皴和方直的用线,已呈现解索皴和乱柴皴雏形,具自身风格之特色。此图为了解王蒙早期画风的重要存世作品。(单国强)
元 王蒙 149x63.5 厘米
观摩17377次
此图画重山峻岭,瀑布孤悬。下方房舍两区,右侧屋内高士手持羽扇踞坐榻上,童子捧盘侍奉左右,屋外一童子正在调鹤,庭前草树丛密,山溪流淌,横卧溪上的小桥将两处屋舍连接。左侧屋内一妇人正在劳作,庭中小犬静卧,呈现出一派静谧清幽的意境。林间小路上,一着官服之人捧敕而来,似征召高士的使者,抑或是奉敕祭山的官员。中部山路曲折,溪水潺潺,观舍隐现于松荫林木之间。上部山峦叠起,瀑布飞泻。 此图代表了王蒙画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既模仿五代董源、巨然的山水画风格,又自出新意。王蒙的山水画是在吸收前代画家笔法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师,融汇贯通而成。他于早年就曾对前代名家作品进行临摹,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他早年创作的一套册页,其中有董巨一派风格的作品,也有学习北宋李成、郭熙风格的作品,充分说明了王蒙的绘画风格是综合了多种艺术风格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意义的山水画新风格。采用兼工带写的笔法,山峦用解索皴,浓墨点苔,秀润明净;树木钩染得当,叶用积墨法与勾叶法相结合画叶,刻划精细,墨气淳厚;构图繁密,层叠相加,但安排的有条不紊,进退揖让极有法度,望之郁然深秀。全幅气势恢宏,秀润可爱,画家通过对墨色的把握,对水份的控制,使画面层次分明,突出了南方山水所特有的明秀清润的韵致。缜密的构图,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的画面布置,营造出一个清谧静寂、可居可游的氛围。此图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撰稿人:马季戈(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 王蒙 30x1075 厘米
观摩8384次
绢本,设色,30 x 1075.6CM,弗利尔美术馆收藏。长卷绘辋川山水秀美、风景雅丽,画面精细妍雅、众妙毕臻,无一笔不入神,实为佳本。黎民表题写“蓝田高隐”,汤焕题写“辋川图咏”。
元 王蒙 27×237 厘米
观摩7844次
图绘浙江太白山天童寺一带的景色,其中主要是天童寺前面长达10公里的苍莽松林,松林苍郁茂密,寺庙楼阁、草堂屋舍,隐约可见。全图近处青松夹径,画中人物往还其中;远处山峦绵延,屋宇良田错落其间。画面着色较重,山青叶红,一派山间田园秋景。该图最后所绘为天童寺,古寺坐落于山谷之中,僧人悠游于松林庙宇之间,写实性较强,画面内容仍可与今日实景相对应,此画构图繁复,结构严谨,画面的所摄取的景物繁多,乍见全幅画面密密麻麻,但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溪山漾潆湿润,松林茂密,杂树青红,沉郁清秀的自然风貌。(百度百科)
观摩2285次
此幅为王蒙晚年所绘,自题为其表甥崔彦辉所作。画面绘层崖复岭、云雾重深,丛树掩映中有草庐书斋。 全画施以苍秀的披麻皴、牛毛皴和生拙浑厚的苔点,又以米家法点树勾云,刻画出江南灵秀之地一处理想的隐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