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北宋 苏轼 40x639 厘米
观摩14183次
第一篇,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纸本,30.7X45.3CM,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第二篇:苏轼《东武帖》,纸本,行书,28.7×66.1CM,书于元佑四年(1089)。 第三篇: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纸本,行书,30X30.5CM,书于大观三年(1109年)。 第四篇:苏轼《次辩才韵诗帖》,纸本,行书,29×47.9CM,书于元祐五年(1090)。 第五篇: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纸本,行书,27.8×60.6CM,书于元丰四年(1081)。 第六篇:苏轼《归安丘园帖》,纸本,行书,25.6×31.1CM,书于元祐元年(1086)。 第七篇: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纸本,行书,30.3 x 48.6CM,书于元丰中(1080-1083)。 第八篇:苏轼《北游帖》,纸本,行书,26.1×29.5CM,书于元丰元年(1078)。 第九篇:苏轼《获见帖》,纸本,行书,27.7×38.4CM,书于元丰五年(1082)。 第十篇:苏轼《覆盆帖》,纸本,行书,27.7×44.8CM,书于元丰中(1080—1083)。
观摩11377次
《宋四家尺牍纸本-苏轼-010-画册》,包含3张作品: 1.宋四家 尺牍纸本-苏轼-003; 2.宋四家尺牍纸本-苏轼-007; 3.宋四家尺牍纸本-苏轼-010
北宋 苏轼 28x105.6 厘米
观摩7133次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佳音《苏轼画作孤本<潇湘竹石图>的历史传奇》) 图中蛤蟆石为飞白法画成,虽较之元明画法有之不足,但考虑到苏轼作为文人画开山鼻祖,又以此随性,空灵,具有书法意的手法画成,确为上佳之品。 此图由邓拓于1961年用《燕山夜话》所得2千元稿费,加上变卖了手中24幅古画款项,在北京荣宝斋的牵线下购得。 1964年邓拓请许麟庐帮忙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44件佳品,小心押上他的收藏印后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从此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真迹。
北宋 苏轼 40.2x59.2 厘米
观摩6314次
纸本,行书,40.2x59.2cm不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释文: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北宋 苏轼 30.2x93.9 厘米
观摩3062次
《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卷后有董其昌跋。此二帖均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的时候,写给好友陈慥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李常同于上元节时在黄州相会之事;《人来得书帖》是为陈慥的哥哥陈伯诚之死而慰问陈慥所作。
北宋 苏轼 30.2x48.8 厘米
观摩2466次
此帖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更可展示作者的书法风格。释文: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观摩452次
《苏文.6卷.苏轼撰.闵尔容选.明崇祯时期乌程闵尔容刊朱墨蓝三色套印本-001-画册》,包含336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