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南宋 马远 26.8x41.6 厘米
观摩31809次
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作者对水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创造出来的形态美感和笔墨技能,都令人惊叹不已。如“洞庭风细”,波浪如鳞,不激不怒,近大远小以至于水天一色,彷佛觉得微风习习,轻轻掠过了那开阔的湖面,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层波叠浪”是以颤抖的笔法,描写浪涛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龙蛰伏。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使人精神振奋而感到豪壮。“湖光潋滟”一幅,画家以轻快流畅的笔法,画出水波的跳动,浪峰无规则的排列,显然受到乱风的吹荡,即使画家不染上红色,也使观者感到阳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潋滟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来。“云舒浪卷”一幅,却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画家以凝涩的笔触,画出一个浪头,它彷佛咆哮着要腾空而起,天空中黑云滚动,与水相接,更增加有如冲锋陷阵的气概。画面虽小,而气魄宏大壮观。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意境,就留待读者自己体会。(故宫博物院官网)编者按:此卷尾跋不全,至俞允文少一半,待收集全后将再发一次。
南宋 马远 29.5×302.3 厘米
观摩17960次
马远,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是北宋著名的“佛像马家”之后人,其曾祖马贲精于花鸟杂画,供职于宣和画院,祖父马兴祖、伯父马公显和父亲马世荣也都是高宗绍兴画院待诏。 马远出生于钱塘,秉承家学,于山水、人物、花鸟、杂画无一不精,在南宋光宗、宁宗朝(1190-1224)画院任待诏,深受皇帝赏识。 他的山水画继承和吸收了李唐的画法并加以发展和创造,成就尤为突出。 其作品意境清新,笔墨劲健,造型鲜明生动,构图大胆剪裁,常摘取自然界一角半边之景展示广袤的空间和表现浓郁的诗情,人称“马一角”。马远将南宋宫廷山水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在绘画史上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列为“南宋四家”。 此画无款,传为马远所作,以横卷形式图绘北宋哲宗时期开封的一些诗人及书画家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第的西园中雅集的情景。 传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云,此图首创者为北宋画家李公麟,图中描绘的人物除主人王诜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米芾、张耒、蔡肇、李端叔、李公麟、郑靖老、陈景元、王仲至、刘泾、圆通大师等人及王诜的家姬侍童。 他们分组散布于园中的苍松、绿蕉、清溪、翠竹之间,或挥笔作书,或展卷鉴画,或谈禅,或弹阮,由于这些人皆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和“英辞妙墨好古多闻”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此次聚集成为文坛的盛举和韵事,为世间传诵。 李公麟所作的《西园雅集图》现已失传,但后世以此题材所作的画卷却不少。马远此卷的结构不同于米芾所记的李公麟画本的格局,而是集中地表现众人在园中欣赏挥洒翰墨的场景,围观的人中有的振臂赞叹,有的互相议论,有的精神专注地伏案欣赏作书,他们年龄、身份不同,表情各异,近处板桥一侧有一人携筇后至,另侧山径水滨又有人漫步闲坐,人物间聚散顾盼颇有变化,卷之前半段着重表现野景,骡纲行旅、溪水扁舟更衬托出雅集人物的闲适高旷之情。 图中青松翠竹花木等景物颇为丰富,与马远常见的一角半边的构图颇异其趣,但人物中富有力度的衣纹线描,却是马远作品中常见的。(薄松年) 编者按:西方绘画史研究者考证此卷系描绘南宋临安某士大夫在其私人园林宴集的故事,与历史上有名的西园雅集了无关涉,此说发一新端,可以了解。
南宋 马远 24.5×38.6 厘米
观摩17035次
绢本,设色,24.5×38.6cm,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唐絵手签—笔耕园》中。画上山涧一老者坐于石上,四周梅花绽放,盘虬卧龙的枝干,点点花朵似发出阵阵清香,一孩童远远观望,不解老人风情,远处山峰耸立,一轮红日正向山下落去。
南宋 马远 24.2x25.8 厘米
观摩14594次
这是一幅描绘士大夫闲适生活情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小品。 图绘山冈高处松荫之下,一文士正凭栏眺望,其侧有童仆携筇侍立,石桌上放置有酒樽之类。 山 冈下有一条清溪自远及近缓缓流淌,溪边有麋鹿饮水。 这里没有市尘的喧嚣,只有松风溪水的天籁之音,士大夫文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中的自然界幽情美趣,在马远笔下得到生动的表现。 本图景物集中于右下侧,是典型的“角”式章法。 松树虬曲的树干和拖长的松枝造型,也是马远常用的“拖枝”画法。画家还以细腻而多层次的墨色变化,加强了空间表现。 以淡墨染成的剪影般的朦胧树叶,似在高空随风摇曳,引起观者无穷的遐想。(薄松年)
南宋 马远 28x27 厘米
观摩12964次
《宋帝命题册》采用蝴蝶装池,共计十开,每开左侧绘画,右侧书法(原装应为左书右画),画幅尺寸均长28厘米、高27厘米,绢本水墨与青绿设色间有。 南宋宁宗时期,国内稍安,宁宗采纳权相韩侂胄建议为岳飞平反,鼓舞主战派,五月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但很快因为准备不足失败,签订“嘉定议和”。 此役宁宗备受打击,转而向山水之中追求,本册即为他根据王安石、杨万里及徽宗赵佶等人诗句命题、画院待诏马远作画而成。据考,画中的白衣文士即为宁宗本人,而风景则是临安凤凰山皇宫周围的十处景点。 作为王季迁先生收藏中最为着著的南宋册页,《宋帝命题册》一直被认为代表了马远最成熟风格。启功先生称之:其画意与宋帝所题诗意相合,则证明此册可能是仅存的尚保持南宋时原序的书画合璧册,举世无双。
南宋 马远 125.6x46.7 厘米
观摩12712次
此幅绘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舞妓摇曳着身姿,宴会上热闹尽显;枝桠栖斜,姿态横生;远处山峦连绵,云雾朦胧,可见数座楼顶掩印于山谷中。此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颀长,而斜向出,下笔严正,以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的坚挺有力,有“拖枝马远”之称。台北故宫藏有两幅此题材的图,构图用笔十分相似,且宋宁宗的题诗都一般相同,有学者认为此两幅都是马远原作,盖因古人得意之作,往往自为复本,又因同赐杨次山父子二人,故宜作两幅。此说可资参考,今两幅一起刊出,读者自辩。
南宋 马远 23.7x24 厘米
观摩6608次
绘溪流石壁、乌云遮天,一老者持杖举目看云,两岸山石耸立,翠竹、树木生机勃勃。技法上,乌云用浓墨渲染,配景用笔豪放简率,人物衣纹了了几笔,亦形神兼备。此画与梁楷《泽畔行吟图》(大都会博物馆藏)极相似。此图具有典型的南宋院派山水画风格,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山水理想化,绘制的景物都为主题服务。图中石壁既像岩石,又像云霞;画中人既像在石壁对岸通过石壁下的缺口眺望远处云霞,又像在石壁正下方抬头望向石壁上的“云霞”;观画者既像是在画面外看画,又仿佛被带入画面中站在画中人的位置上观赏风景。此图舍弃了一般化的空间感,而将画面与观画者融为一个整体,表达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精神。
南宋 马远 111.9x53 厘米
观摩5882次
此幅绘杨次山父子在上元节侍宴的场面,记述了南宋宫廷的重大活动。该画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官员们随皇帝宴饮观舞的情景,并在全景山水的描写中,烘托出了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属身随侍皇帝饮宴官殿之外,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大殿之外的树木,好似也随着音乐起舞,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面远,渐渐隐设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盛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云雾中抹青山。中景的松树刻而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面斜向出。台北故宫藏有两幅此题材的图,构图用笔十分相似,且宋宁宗的题诗都一般相同,有学者认为此两幅都是马远原作,盖因古人得意之作,往往自为复本,又因同赐杨次山父子二人,故宜作两幅。此说可资参考,今两幅一起刊出,读者自辩。
南宋 马远 26.7x49.8 厘米
观摩5440次
古时文人高士常以渔樵的身份寄托投身山水、享受自由之乐的人生理想。 如唐代张志和泛舟为宅,自号烟波钓叟。 渔歌之诗及渔父图之画也在诗人画家创作中流行不衰。(传)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以不大的画幅和极为提炼的章法表现一老者在一叶扁舟上垂钓,船篷上置放着蓑衣斗笠,暗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江上生活,船侧仅用简练的线勾出数条水纹,背景一片空白不着一笔,但给人以烟波浩渺之感,钓者坐于船头,船体略向一侧倾斜,既符合生活实际,又打破了构图的呆板。 画上无名款,仅钤有宁宗杨皇后“辛未坤宁秘玩”印。 但此图构思巧妙,成功地运用了高度剪裁、虚实相应的手法,堪称马远画风中的上乘之作。(薄松年)
南宋 马远 148.1x80.1 厘米
观摩4282次
图绘深谷崖壁,意境奇幽,有高士在论道,一老者携鹤而来,书僮捧书卷随后。用笔稍有显露,当是浙派高手学马遥父之作。
南宋 马远 24.4x24.7 厘米
观摩3708次
绘一雅士放艇溪中,回首遥视远方,渔夫于 船尾曲身奋力划桨。两株老梅斜出溪岸,虬曲多姿。山间云雾 缭绕,天水一色。大山巍然横卧,小峰如刀削斧劈,笔立其 侧。作者所绘老梅虬曲多姿,以白粉点梅花,用细笔描水草和 波浪,人物衣纹简劲,工写结合。全图用笔工细劲挺,构图生 动简洁,设色淡雅清丽。撰稿人:贺文荣(宋画全集)
南宋 马远 24.1x24.6 厘米
观摩3444次
绘远处山色迷蒙胧,近处悬崖峭壁,古木野树石缝中生长,弯曲刚劲,山下一人在月冷风清里,向明月举杯,有种孤独寂寞之意境。
南宋 马远 125.6x46.7 厘米
观摩3147次
此幅绘灯火通明的宫殿里,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屈身随侍皇帝饮宴。宫殿外,舞妓摇曳着身姿,宴会上热闹尽显;枝桠栖斜,姿态横生;远处山峦连绵,云雾朦胧,可见数座楼顶掩印于山谷中。此图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豪门达官酒宴的情景,但作者的兴趣并不是放在细写堂内宴席与众宾客的活动上,他的独特构思在于成功表现外部环境上,描写烘托出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表现松树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颀长,而斜向出,下笔严正,以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的坚挺有力,有“拖枝马远”之称。台北故宫藏有两幅此题材的图,构图用笔十分相似,且宋宁宗的题诗都一般相同,有学者认为此两幅都是马远原作,盖因古人得意之作,往往自为复本,又因同赐杨次山父子二人,故宜作两幅。
南宋 马远 27.6x42.9 厘米
观摩2900次
绘深山中两头毛驴驮着重物行走在雪地上,赶驴人紧跟驴后,衣着单薄,肩扛细棍,棍头绑了一只似山鸡一样的动物,其身后树枝在雪的重压下折断。技法上,山石以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变化丰富。
南宋 马远 59x37.6 厘米
观摩2625次
寒夜中,雪山莹莹,梅枝斜出山崖,呈倒挂式绘出,枝头二只鸟儿栖息;滩涂上积雪厚重,一只白鹭缩脖站立,而左侧巨石下三只白鹭探出半个身子,似与枝头的鸟儿打着招呼,给寒冷的雪夜里带来生气。此幅绘四只白鹭,不知为何画名为“双鹭”。
南宋 马远 111.9x53 厘米
观摩2564次
此幅绘杨次山父子在上元节侍宴的场面,记述了南宋宫廷的重大活动。该画以俯视的角度写华灯初上时分官员们随皇帝宴饮观舞的情景,并在全景山水的描写中,烘托出了室内的豪华与欢乐气氛。图中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属身随侍皇帝饮宴官殿之外,乐舞的宫女摇曳着身姿,大殿之外的树木,好似也随着音乐起舞,姿态横生。这些树林,由近面远,渐渐隐设于雾色之中,只见宫殿后盛立着几棵松树,和远处云雾中抹青山。中景的松树刻而很具特色,用笔瘦硬如屈铁,枝条长面斜向出。台北故宫藏有两幅此题材的图,构图用笔十分相似,且宋宁宗的题诗都一般相同,有学者认为此两幅都是马远原作,盖因古人得意之作,往往自为复本,又因同赐杨次山父子二人,故宜作两幅。此说可资参考,今两幅一起刊出,读者自辩。
南宋 马远 52.14x110.6 厘米
观摩2460次
绘皓月当下,月下一高士手执阮琴,轻拔琴弦,如痴如醉;远处山峦耸立,起伏连绵;近处平台建一间楼阁,四周翠竹环绕,高石耸立,一只仙鹤低头觅食,此情此景,如入仙境。
南宋 马远 25.1x26 厘米
观摩2136次
册页绘远山近景,山色朦胧,一泓瀑布倾泻而下,山腰一平坦处高士携童子凭栏观景,身后的松树粗壮遒劲,方折式的松枝具马远特色。 画面笔法劲爽,意境深邃;树木、人物集中绘于画幅左侧,以淡墨皴染的山径瀑布渐次虚淡,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
南宋 马远 27.4x43.1 厘米
观摩2019次
绘远处山峰隐现,一文人独行于山径中,一手捋着胡须,一手移动衣袖,面向远方,似沉醉于此景中。此时柳枝飘动,山径两旁的桃花盛开,鸟儿雀跃嬉戏,好一派生机盎然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