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南宋 马麟 23x23.9 厘米
观摩8731次
图中橘子由绿转黄,满压枝头。画家以粗细匀整的用笔流畅地勾画出橘叶的外形轮廓,并以黄绿色填涂叶面,叶片虽然不多,但其充满生命力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几许活力,而侧、转、反、正的种种姿态又为全图带来灵动的节律。橘子的画法一改平涂晕染,直接以笔着色粉戳染成形,从而生动地表现出橘皮粗糙不平的质感。虽然画作历经磨损,许多白色粉点已经剥落,并露出了黄色的绢底,但仍然可见马麟的非凡技艺。 橘子又称香圆,寓团圆之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画院画家林椿创作的一幅《橙黄橘绿图》与本幅在构图及橘、叶的表现技法上均相同,可见此类题材及画法在南宋画院较为普遍。撰稿人:李湜(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马麟 33.3x40.5 厘米
观摩9108次
士人置杖于地,斜坐于临水的岸边,抬头所见,团团白云,正从山腰涌升,山头已有一片云烟弥漫。 画家意在画云,流动不滞,飘飘欲飞,或出于线,勾其轮廓,或用渲染,淡而无踪,妙在于烟云变灭。 本幅为团扇面,一面为本图,另一面有两句唐朝王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宋理宗的字迹。 书画的结合,再加上题画诗是画意所自来,这是中国诗书画结合的一个时代标志。 从画史上来追索,唐代出现依诗句作画,也有相当多的题画诗,目前固然无实物例可资见证,但题画诗除了极少数之外,应该不是书写于画面上。 宋代人书诗画关系更密切,存世绘画颇多,题诗于画上,所见绝大多数出于帝后之手。 其例外者如蔡京奉命题胡舜臣《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卷上有胡舜臣送别诗一首,以及米元晖之《云山图》等,这与元代诗书画出于一手是有所区别的。(王耀庭)
南宋 马麟 40.9x320.7 厘米
观摩5950次
此幅画面采用平远散点式构图作夏日西湖之胜景,近处垂柳拂岸,苍翠欲滴。远方烟霭出没,山峦树木隐 约可见。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傅色妍雅,显示了作者髙超的艺术技巧。撰稿人:王晓亮(宋画全集)
南宋 马麟 101.7x49.6 厘米
观摩4170次
图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枝干细秀劲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双勾填色法绘之。画法精细,层次鲜明,枝干的转折,花朵的向背,处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强调,将梅花冰清玉洁、如纱似绢的姣美形象表现得极其完美。杨皇后“层叠冰绡”四字的形容恰如其分,且极富诗意,亦为此图增色不少。撰稿人:聂卉(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马麟 27.3x27.3 厘米
观摩3868次
一石榴枝杆自画面左侧顶端入画,石榴叶已快落尽,枝头挂着四只硕大的石榴果,三只已经裂开,露出粉色的石榴籽,晶莹剔透;枝上一只全身白色蜡嘴鸟正歪着脑袋盯着裂开的石榴果,全神贯注,憨态可掬!
南宋 马麟(传) 226.6x110.3 厘米
观摩3723次
绘迎风高松三株,偃仰盘曲,宛若苍龙。枝干遒劲,山风阵阵,枝叶飘洒,藤条飞舞。一老者屈腿悠然坐于临岸松树下,衣襟微开,姿态随意,似侧耳聆听松涛,神气舒畅,有道骨仙风,一童执扇立于前。 技法上,树干用浓墨线密皴,用笔密实,细枝用线刚劲又不乏柔挺之意。山石用小斧劈皴,远山以线条勾勒后多用水墨渲染,使画面更为清润。人物衣纹劲利流畅,秀逸柔润。 【百度百科】
南宋 马麟(传) 147.9×60.5 厘米
观摩3692次
画面绘远山高耸,山中云雾缭绕,山腰间楼阁隐现,山脚下崎岖山路上行旅或行走或休息。 技法上石头以大斧劈皴绘制,更显坚硬,山石中的松柏枝杆弯折细劲,皆为“马”家绘画特色。
南宋 马麟(传) 28×29 厘米
观摩3606次
画上描绘暖和的午后,梅花盛开,两只鸟儿立在枝头似在窃窃私语。鸟儿的羽毛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勾勒出细致的效果,身姿丰满,神态生动,是一幅上品的工笔花鸟画!
南宋 马麟 24.2x24.9 厘米
观摩3112次
此图描写山斋数楹,葱树掩映,一人于堂中抚琴,二鹤在琴声中闲步。远山一带,巨壑空茫。建筑用笔粗浑,轻刻画,重意境,形象概括,细部脱略简化而不失准确真实。整幅画面清新明净的情境赋予作为绘画主体的建筑含蓄而富于想象的空间依托,使之具有了诗一般和谐浑融的意境。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马麟(传) 174.2x122.9 厘米
观摩3067次
此幅绘三元(天官,地官,水官)云驾,旌幢扈从,系三官出巡之图,此幅刻画精细,然细观笔墨与时代气息,不类宋人所作,可下推至元明。 马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马世荣之孙,马远之子,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处过于乃父。
南宋 马麟 24.8x25.2 厘米
观摩2988次
绘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庭园里辽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此时主人点起了蜡烛倚坐于亭内,望著这万重绰约如仙的红颜,看得如痴如醉。
南宋 马麟 27.5x41.6 厘米
观摩2790次
绘荒野平溪,窠石疏林。枝上嫩叶初露,春意浓郁。远方烟霭出没,隐约可见。 画中怪石用山斧劈皴,老树用严谨的双钩填墨法,树叶用淡褐色点染。全图用笔瘦硬劲峭,构图简括,画风学马远而又有自己的创新,为马麟山水画佳作。
南宋 马麟 33.3x40.5 厘米
观摩2700次
士人置杖于地,斜坐于临水的岸边,抬头所见,团团白云,正从山腰涌升,山头已有一片云烟弥漫。 画家意在画云,流动不滞,飘飘欲飞,或出于线,勾其轮廓,或用渲染,淡而无踪,妙在于烟云变灭。 本幅为团扇面,一面为本图,另一面有两句唐朝王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宋理宗的字迹。 书画的结合,再加上题画诗是画意所自来,这是中国诗书画结合的一个时代标志。 从画史上来追索,唐代出现依诗句作画,也有相当多的题画诗,目前固然无实物例可资见证,但题画诗除了极少数之外,应该不是书写于画面上。 宋代人书诗画关系更密切,存世绘画颇多,题诗于画上,所见绝大多数出于帝后之手。 其例外者如蔡京奉命题胡舜臣《送郝玄明使秦书画合璧卷》,卷上有胡舜臣送别诗一首,以及米元晖之《云山图》等,这与元代诗书画出于一手是有所区别的。(王耀庭)
南宋 马麟 24.5x25.2 厘米
观摩2577次
绘亭廊台谢的一角之景。 图上高柳擢秀、明月当空、山岩稍露、长廊俯见其顶、台榭俨然。 技法上,岩石以斧劈皴法、亭榭以工稳的界笔画法,树叶全以点缀法,远山烘青,渲染设色,为马麟的精丽之作。
南宋 马麟 25.1×26 厘米
观摩2278次
由山崖蜿蜒转入山寺的路上,一位流连与山水之间的高士,在一株爬满枯藤的古松之下徜徉,仿佛与起伏的远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完美景象。画面构图简洁而高旷,下半部分的实与上半部分的虚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产生高而深远的意境。二者之间以一棵长松相连,使画面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整体。由实及虚的三段递进,将最写实的建筑、虚实相间的山崖坡石以及淡远的山峦,组成了位于高处的平远构图。山石采用小斧劈皴简略画出,画面的层次主要依赖点染进行刻画。画的中央,摇曳的藤蔓是全画的点睛之笔,山水之间,清风徐来,画面一下子动了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与惬意。此幅传马遥父之子马麟所作,无据。
南宋 马麟 24.9x24.6 厘米
观摩1683次
此册页收藏于《历朝画幅集册》中。 绘一枝开满梅花的枝桠,从画面右方朝左边伸于水面之上,梅之上还有垂竹,枝上尚有竹叶。下方为一河面,水中尚有石块兀出,水面之上,还可以看到作者细心的画出梅花以及竹叶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