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元 倪瓒 88.6x30 厘米
观摩17752次
此图画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边一寒树独立,树旁又有双竹挺立,并分向左右弯曲生长,其周围亦有细篁数丛。构景简洁是倪云林画的突出特色,此图亦通过一石、一树、数竹这极简之景构成一个荒寒萧疏的意境。画中笔法疏率,画树以鹿角法,画石以折带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此图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鲜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皎溪古遗民。” 平坡上大石一堵,枯树矗立,两旁幽篁细竹相衬。淡墨写枯树干挺枝疏,竹叶以湿笔点画,挺劲洒脱。石头用干笔则锋勾皴,浓墨点醒,层次向背分明。全画笔墨简淡,风格秀逸。
元 倪瓒 28.8×88 厘米
观摩12187次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生,无锡(今属江苏)人,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殁于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家道殷实,生活优渥,家里所藏书画甚多,以致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接触书画艺术,进而创作艺术。 元代夏文彦所著的《图绘宝鉴》说他:“画林木平远竹石,殊无市朝尘埃气。”倪瓒在个性上有洁癖,且思想上出世好道,终致让他在乱世中弃家而隐于湖泖间漂泊至死。 此画可说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 此画的构图和表现的内容都很简单,河的两岸各有缓坡相对,但近景的缓坡上有树丛,树下有一茅亭, 此画的笔法多模仿自北宋的李成、郭熙及更早的五代之董源、巨然,这种手法是当时复古风格的新趋势,倪瓒作画初期自也不例外的加以引用。 慢慢的,才渐渐成就其个人的风格,如其画中后来去掉了人,只剩空无的亭子,再后来连亭子都没有了,只剩干净而萧瑟的山水。 这样的转变,与其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相关连。(洪文庆)
元 倪瓒 34x76.4 厘米
观摩10504次
倪瓒的《清閟阁全集》卷九中有一段著名的《跋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耐览者何……”。观此图,竹干与枝节形态宛然,竹叶偃仰疏密布置得当,生意十足,可知作者并非真的不求形似,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神似,追求笔墨的逸趣,并借以抒发自己的心性。正如倪瓒自己所说:“下笔能形萧散趣,要须胸次有筼筜!”图中用笔峭劲灵动,似懒实苍,实已得墨竹画萧散清逸的旨趣。只有真正做到“胸中有成竹”并辅以高超的笔墨技巧,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艺术作品。撰稿人:娄玮(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 倪瓒 35.5x84.68 厘米
观摩9964次
容膝斋为潘仁仲的休闲居所,以渐近式绘一河二岸,远处山峦连绵,河中滩涂凸起,近处树木耸立,凉亭立于一侧,此图与其绘《紫芝山房图》有形似之处。技法上,山石以干笔横皴,再用焦墨点苔,简逸萧疏,清爽淡雅。 尺寸:画芯:74.7x35.5,带天眉:35.5X84.68
元 倪瓒 119.9x56.1 厘米
观摩9298次
此幅由倪瓒画,而后王蒙补足。 绘溪岸古松下,一士人倚坐在巨石上,眺望着对岸山景,山上有一泓清泉拾级而下,水声潺潺,飞瀑四溅。士人身旁是一张古琴,一小童伺立其后。情景淡泊幽雅,正是文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图中山石的勾皴,松秀淡雅,古松树身高耸挺拔,枝干虬劲,针叶坚挺,类乎倪瓒之笔墨。而图下方山石的浓墨解索皴、擦、点,以及对岸山头点垛的丛树、山脚石廓的浓墨点擦,应是王蒙的手笔。两人不同的笔墨风格,似乎并不影响合作,并没有改变倪瓒画面的空灵、淡泊。
明 倪瓒 28.8×88 厘米
观摩6573次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生,无锡(今属江苏)人,生于元大德五年(1301),殁于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家道殷实,生活优渥,家里所藏书画甚多,以致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接触书画艺术,进而创作艺术。 元代夏文彦所著的《图绘宝鉴》说他:“画林木平远竹石,殊无市朝尘埃气。”倪瓒在个性上有洁癖,且思想上出世好道,终致让他在乱世中弃家而隐于湖泖间漂泊至死。 此画可说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 此画的构图和表现的内容都很简单,河的两岸各有缓坡相对,但近景的缓坡上有树丛,树下有一茅亭, 此画的笔法多模仿自北宋的李成、郭熙及更早的五代之董源、巨然,这种手法是当时复古风格的新趋势,倪瓒作画初期自也不例外的加以引用。 慢慢的,才渐渐成就其个人的风格,如其画中后来去掉了人,只剩空无的亭子,再后来连亭子都没有了,只剩干净而萧瑟的山水。 这样的转变,与其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相关连。(洪文庆)
观摩5245次
《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20-画册》,包含26张作品: 1.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5_04; 2.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5_05; 3.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5_06; 4.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1; 5.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2; 6.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3; 7.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4; 8.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5; 9.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6; 10.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7; 11.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8; 12.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09; 13.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0; 14.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1; 15.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2; 16.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3; 17.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4; 18.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5; 19.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6; 20.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7; 21.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8; 22.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19; 23.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20; 24.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21; 25.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22; 26.淡荡怡情(二十四景)诗画册-FS-7436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