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收到的验证码
“华艺通”是中华珍宝馆推出的技术服务,面向专业艺术从业者,按年收取服务 费用。“华艺通”提供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全球艺术资料检索,艺术资料下载, 图片处理,宣传与推广等... “华艺通”用户享有权益 ----- 1. 在“中华珍宝馆”开发的网站,APP,小程序中下载开放版权的图片资源 (不是所有的图片都可以下载,请先确认清楚) 2. 升级为“华艺通”用户可以一次性获得50张下载点券,并每月获得30张下载 点券,下载点券可以用于在网站上下载资源图片。 3. 在各个平台访问“华艺通”图片(受版权保护的图片,不适宜大范围传播的 图片) 4. “收藏夹”扩展到200张,“足迹”扩展到200张 5. 未来中华珍宝馆开发的其他功能 备注: 在中华珍宝馆下载的图片只可以用于个人学习需要,商用需自行承担后果。
艺术家专馆 首页
明 沈周 74x60.8 厘米
观摩18968次
明 沈周
观摩51492次
《苔迳林亭图-画册》,包含8张作品: 1.杏林飞燕图; 2.树阴垂钓图; 3.疎林亭子图; 4.秋景山水图; 5.秋葵图; 6.芝石图; 7.苔迳林亭图; 8.蕉阴琴思图
明 沈周 32x114 厘米
观摩34954次
画幅上自题:十日消闲障子成,看君堂上白云生。 有人若问谁持赠,万叠千重是我情。文美赵君,知余老,报拙静远,以汉鼎为赠,用助萧斋日长,焚沉悦性,其惠多矣,文美读书好古,于书画尤萃意焉。因作春云叠嶂报之,愧莫敌施也。弘治新元七夕日,沈周。故宫博物院藏有同名一幅,只是故宫本仿高克恭笔意,此幅则是沈石田本色画法。
观摩27087次
《两江名胜图册9-画册》,包含6张作品: 1.两江名胜图册4; 2.两江名胜图册5; 3.两江名胜图册6; 4.两江名胜图册7; 5.两江名胜图册8; 6.两江名胜图册9
观摩23204次
水墨纸本,33*1253cm,画心33*1013.5cm,南京博物馆藏。此画是沈周以倪云林笔法所绘山水长卷,画面上近处山峰耸立,连绵不绝,远处用浓淡墨笔勾画的云彩厚薄有别,风轻云静。整个画面萧闲淡远,空旷辽阔,笔墨尽得云林苍润韵致,观画者亦心胸开阔。本卷引首有黄宾虹题有“云林苍润”四字和题识语,此画深得宾虹喜爱。
明 沈周 118.7x50.7 厘米
观摩20202次
此作无论从用笔还是构图,都是拟倪云林的风格。题识:“秋江闲钓 弘治四年七月沈周”。钤:启南 石田翁 朱白二印。画的上方另有丰溪武宜风的题诗(不录)。
明 沈周 34.8×56.5 厘米
观摩19652次
此套册页共20幅,前副叶篆书题写“观物之生”四字,可能为沈周好友——明代著名书家李应祯所书。 前副叶第一开沈周六十八岁自题云:“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閒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弘治甲寅。沈周题。”用笔洒脱不羁,虽见黄庭坚书风影响,但已呈现个人面目。
明 沈周 27.8x37.3 厘米
观摩82488次
本册页的“卧游”之名源自南朝宋宗炳在居室四壁挂山水以卧游的典故。 后绘石榴、平坡散牧、栀子花、山水小景、秋山读书、枇杷、雏鸡、芙蓉、仿倪山水、梅花、杏花、秋柳鸣蝉、江山坐话、白菜、江山垂钓、仿米山水、雪江渔夫等山水、花鸟小景。册中所绘山水、花鸟,运用多种画法,随意灵活,抒写各自意趣。设色或水墨,或没骨,或勾勒渲染,形简神完。也集中反映了沈周多样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观摩18743次
明 沈周 54.2x99.5 厘米
观摩18324次
明 沈周 32x240 厘米
观摩16950次
纸本设色,画作部分32×116cm,全卷32X240cm。画面描绘的是作者和友人分别的场景,此时的虎丘景色绝佳,青山绿水,树木葱茏,但大家仍然处在难舍难分的氛围中。清朝韩襄诗曰:“城西别酒湿春衣,绿树啼莺花已稀。自笑老夫今目眊,特登山顶看鹏飞。”可见当时友人的心情。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等,明代杰出画家,亦工诗文,与文徵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
明 沈周 19.1x188.7 厘米
观摩15709次
明 沈周 青园图 卷 纸本 浅绛设色 19.1x188.7cm 旅顺博物馆藏 本幅结构严整均衡,局部富于穿插变化,使画面景物参差有致,一派清幽逸趣。在用笔上,该图多用秃笔中锋,将勾、皴、擦、点有机配合,实中求虚。作者运用各种笔墨精心描绘了青园的各种景色,墨色浓润,富有生活气息。自题: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润身,左右不违矩,谦恭肯迕人,择交求益己,致养务丰亲,乡里推高誉,兰馨逼四邻。长洲沈周。钤:启南,白石翁 二印。
明 沈周 60.3x32 厘米
观摩15429次
明 沈周 60x48 厘米
观摩14760次
纸本,水墨,60X48cm,收藏不详。绘湖石二块,一块稍小卧地,一块高耸,空地上杂草丛生,翠竹、古木茂盛。画上自题:石丈有芳姿,此君无俗气。其中佳趣多,容我自来去。
明 沈周 29x34 厘米
观摩13208次
明 沈周 92.4 厘米
观摩11604次
明 沈周 121.2×60.2 厘米
观摩11539次
此是沈石田65岁时的仿古之作,沈氏年青时受吴中诸画师,尤其是杜东原,还有其伯父沈贞吉的影响,深服膺于元四家,对王叔明更是孜孜以学,此轴当是其晚年时的仿王叔明精品之作,卷毛皴运用潇洒,点苔苍劲繁密,已深得叔明精髓。
明 沈周 70x189cm 厘米
观摩11173次
此图绘梓树三棵,树下二高士漫步对谈,三树排列得当,用笔浑然无迹,人物几笔勾勒,极显“粗沈”之功力。
观摩10568次
明 沈周 32.1x583.2 厘米
观摩9756次
此卷写支硎山景色,技法极为熟练,山石的勾画大致沿用董北苑、黄子久、吴元镇一派,但不落筌蹄。笔迹较细,属于“细沈”风格。皴线不多,往往寥寥数笔而神情毕肖,力健有余,显见举重若轻,确非大家手笔不能办。点苔尤为醒目,墨色黝凝,直笔戗击,如闻啄捉之声。与山石画法有所区别的是树法多程序化,略带装饰意匠。
明 沈周 画心288.5x106.3/397.1x127.4 厘米
观摩9694次
此幅沈启南自言仿自元代画家王若水之作,图绘菊花,桂树,芙蓉,翠竹。并一双飞鸟巨石,画面静雅,傅色清新,所绘繁多而布置深稳,是石田习古佳作。
明 沈周 145 x 68 cm 厘米
观摩9615次
明 沈周 寒雀无声 轴 绢本 设色 145 x 68 cm 南京博物馆藏 此幅绘寒溪雪林,深岗大壑,立境萧瑟,学士临溪对谈,或青灯苦读。作者用黄公望遗意,而用笔更加峭峻。画幅右上自题曰:寒雀无声满竹篱,冻云四幕雪将垂。北风不看人情面,墙角梅花不放枝。弘治戊申花朝日写意于有竹居 ,长洲沈周。钤:启南、一印不清。 沈周(1427-1509年)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明 沈周 30.6×214 厘米
观摩9196次
此幅山水意境多平淡温和,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其山水画上追黄公望,融南入北,阐释了文人画的传统。其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宋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
明 沈周 24.8x169 厘米
观摩9060次
此图绘渔乡秋景,水天开阔,渔人乐在其中。用笔自然,绘写入神。
明 沈周 26.7x150.5 厘米
观摩8952次
此幅绘祖饯之景,众人于江畔相别,人物小如黍米而造型生动,山水笔少而意繁,正是“粗沈”自家面目。
明 沈周 278.6x95.7 厘米
观摩8779次
春日山林中,两位文士饮罢酒宴,骑马而归,侍童挑著书担尾随於後。全作的人物、山石、林木和屋舍,用笔疏放。在山巅处且以浓密的苔点增缀,表现春天草木滋发的意象。该作虽有沈周的款题,然笔法略显板滞柔弱,疑为后人伪托之作。(台北故宫官网)编者按:此说可资参考,因画史多载沈石田为赝作者题真跋之事。
明 沈周 30x125.5 厘米
观摩7143次
图卷描绘沈周七十一岁时送好友吴宽赴京复职,途经丹阳吕城停泊时深情话别的场景。 画卷中岸边的斜坡、粗犷的山石、姿态各异的杂树和运河码头旁的阁楼构成了近景部分,靠近岸边的两条小舟上吴宽与沈周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对而坐、依依话别,远处的岸堤绵延伸向远方。。。
明 沈周 30x23 厘米
观摩5737次
明 沈周 129.6x41.4 厘米
观摩5501次
此幅用水墨画折枝海棠花一枝,选取自然,得海棠娇艳之态。拂去浮华,得天真之趣。石田此幅已开青藤、白阳水墨花卉法门。
观摩5480次
本幅选自《写生册》第十三开,作于弘治七年(1494)。 画家画鸡用笔简括,在水墨浓淡干湿的变化中,呈现圆浑身躯以及羽绒蓬松的质感,体物既真,又不以形似为目的,充分流露笔墨的趣味。
明 沈周 23x40.7 厘米
观摩5380次
观摩5325次
《莲花豆荚图册9帧-9-画册》,包含9张作品: 1.莲花豆荚图册9帧-1; 2.莲花豆荚图册9帧-2; 3.莲花豆荚图册9帧-3; 4.莲花豆荚图册9帧-4; 5.莲花豆荚图册9帧-5; 6.莲花豆荚图册9帧-6; 7.莲花豆荚图册9帧-7; 8.莲花豆荚图册9帧-8; 9.莲花豆荚图册9帧-9
明 沈周 171.4x96.3 厘米
观摩3038次
此幅画是一幅祝寿图,在古代椿树祝愿男性长寿,萱草寓意女性长寿。图绘一棵椿树高大挺拔,虬枝翠叶;其下方一石一萱相拥,湖石棱角突显,玲珑精美;而萱草叶片繁茂翠绿,顶端花开艳丽,尽显一枝独秀风姿。画面右侧有沈周自题诗一首:“灵椿寿及八千岁,萱草同生寿亦同,白发高堂进春酒,凤凰飞下采云中。“
明 沈周 33x66 厘米
观摩2971次
此为沈周绘《水墨花果写生册页》中的自题,“诸果十种,盖余戏笔耳,然以写生之不易,则知余亦非戏也。沈周题”
观摩2663次
明 沈周 17x36 厘米
观摩1873次
明 沈周 16.5 x 47 cm 厘米
观摩12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