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观摩39528次
明 董其昌 山水册 册页 纸本 水墨 8开 每开19x12.7cm 此册尺幅虽小,但笔墨极精。董其昌只书款而未钤印,是其当日自留收藏的得意之笔。册后有王时敏、笪重光二跋。从王时敏跋可知,此册为他的旧藏,后赠予王翚。佳作已在二跋文字中尽言,特录出跋文:“文敏于短笺小册作残山剩水,笔墨酣放,烟云灭没,俨然具万里势。真得简淡高人之致。余购藏之已二十余年。适石谷兄过小斋,见之叹赏不置,遂以诒之。非但高山流水得遇赏音,其气韵正相类也。戊申夏王时敏题。”“文敏每过京口,必馆于张氏园亭。所作小幅戏墨最多。余时从友人则之借观,爱其题跋,蝇头细书,未忍释手。即文敏当日亦殊自为珍重也。此册墨法天真幽淡,与张氏收藏极相类,烟客石谷两公之争赏,有以也夫。江上外史笪在辛漫识。”
观摩29529次
《山水册页11开(01)-画册》,包含10张作品: 1.山水册页11开(01); 2.山水册页11开(02); 3.山水册页11开(03); 4.山水册页11开(04); 5.山水册页11开(05); 6.山水册页11开(06); 7.山水册页11开(07); 8.山水册页11开(08); 9.山水册页11开(09); 10.山水册页11开(10)
观摩23749次
《仿古山水册页HD1-画册》,包含8张作品: 1.仿古山水册页HD1; 2.仿古山水册页HD2; 3.仿古山水册页HD3; 4.仿古山水册页HD4; 5.仿古山水册页HD5; 6.仿古山水册页HD6; 7.仿古山水册页HD7; 8.仿古山水册页HD8
观摩42463次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7-画册》,包含14张作品: 1.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2.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7; 3.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8; 4.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9; 5.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0; 6.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1; 7.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2; 8.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3; 9.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4; 10.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5; 11.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6; 12.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7; 13.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8; 14.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99
明 董其昌 每开26.3x25.5cm 厘米
观摩15856次
第一开,右上角题:“仿唐杨昇。”钤“董其昌印”。设色青绿山水,画峰峦秋树。 第二开,左上角题:“仿梅花道人。”钤“董其昌印”。设色画水阁、青山、瀑布。 第三开,左上题:“仿惠崇。”钤“董其昌印”。设色画青溪两岸云树房屋。 第四开,右上题:“仿卢鸿草堂笔。”钤印“其昌”。墨笔画疏林坡石,高崖瀑布。 第五开,左上方题:“仿倪元镇。”钤“其昌”。设色画平远秋景山水。 第六开,左上方题:“仿米元晖。”钤“董其昌印”。墨笔画潇湘烟雨景。 第七开,左上方题:“仿黄鹤山樵。”钤“董其昌印”。墨笔画关山松涧。 第八开,左上题:“仿李伯时山庄图。”钤“董其昌印”。墨笔画自家面目。 此图册是董其昌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游武林(今杭州)时创作的,董氏时年67岁。画面集取古人不同的山水画景观,同时融入画家自己对于天地、山川的感受,“以意取之”,“各出意造”。
明 董其昌 28.2x152cm 厘米
观摩5617次
此卷绘层林参差,树木繁茂,山峦错落,青峰连绵,板桥卧波,屋舍隐现,远方云烟氤氲,湖天一色。”画中山石用中锋细笔勾写轮廓,继以短笔浓点或卧笔长皴表现其阴阳向背。画树运笔率意,注重枝枒曲直姿态。构图平远开阔,呈现出江山无尽的悠远之趣。
观摩3586次
《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3-画册》,包含6张作品: 1.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1; 2.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2; 3.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3; 4.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4; 5.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5; 6.书画合璧册页8帧-旧藏-6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2216次
《戏鸿堂帖》又名《戏鸿堂法帖》,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明代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817次
木版所拓拓本寥若晨星,石版拓本世有流传。由于此帖在明代曾盛行一时,当时就有翻刻本出现。明代石版拓本有几种:明代早期拓本、施氏“用大斋本”、王氏“横云山庄本”、沈氏“古倪园本”等。而本帖刻款则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666次
《戏鸿堂帖》的底本除董氏自藏外,还有部分底本为董氏向项元汴、韩世能、吴廷、汪景淳、陈继儒等人借摹。借摹底本现象在明后期历代丛帖中较为普遍。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621次
容庚《丛帖目》卷一收录了《戏鸿堂法书》帖目。近代欧阳辅的《集古求真》,现代启功《启功丛稿》、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帖学举要》等书都谈到《戏鸿堂法书》。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290次
《戏鸿堂帖》收入的《快雪时晴帖》不是《宝晋斋法帖》第二卷所刻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原作,而是翻刻《宝晋斋法帖》第五卷所刻米临本《快雪时晴帖》。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266次
戏鸿堂帖首开为“翰林院国史编脩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一行,尾款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二行。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鉴赏大家,在他的一生中,除留下无数书画作品外,还致力于收藏前人的法书名作,《戏鸿堂法书》的辑刻乃是他收藏书法活动的结晶。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261次
明代科举皆以小楷应试,进士登第后在做庶吉士的时候还要专门学习小楷。台阁文件的誊抄更是离不开工整的楷书,从而形成了用笔圆熟精致的"台阁体"。董其昌的乡贤前辈陈璧,还有沈度、沈粲兄弟等人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董氏本人曾在十七岁参加松江府学考试的时候,因书法不佳而被黜第二名,他从此发奋学书,尤其重视楷书,故此丛刻帖收录小楷颇多。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252次
《戏鸿堂帖》帖名隶书书写“戏鸿堂法书一”等。首开有“翰林院国史编脩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一行,尾款署“万历三十一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二行。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177次
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共十六卷。
明 董其昌 27.8 x 14 cm 厘米
观摩1111次
《戏鸿堂法书》的始刻时间无确切记载,据帖后年款,完成日期为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49岁时,由于董其昌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