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观摩59573次
《定慧禅师碑(拓本) 1-画册》,包含24张作品: 1.定慧禅师碑(拓本) 6; 2.定慧禅师碑(拓本) 1; 3.定慧禅师碑(拓本) 10; 4.定慧禅师碑(拓本) 11; 5.定慧禅师碑(拓本) 12; 6.定慧禅师碑(拓本) 13; 7.定慧禅师碑(拓本) 14; 8.定慧禅师碑(拓本) 15; 9.定慧禅师碑(拓本) 16; 10.定慧禅师碑(拓本) 17; 11.定慧禅师碑(拓本) 18; 12.定慧禅师碑(拓本) 19; 13.定慧禅师碑(拓本) 2; 14.定慧禅师碑(拓本) 20; 15.定慧禅师碑(拓本) 21; 16.定慧禅师碑(拓本) 22; 17.定慧禅师碑(拓本) 24; 18.定慧禅师碑(拓本) 25; 19.定慧禅师碑(拓本) 4; 20.定慧禅师碑(拓本) 7; 21.定慧禅师碑(拓本) 8; 22.定慧禅师碑(拓本) 9; 23.定慧禅师碑(拓本)23; 24.定慧禅师碑(拓本)3
观摩66551次
《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画册》,包含26张作品: 1.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 2.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1; 3.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2; 4.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3; 5.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4; 6.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5; 7.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6; 8.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7; 9.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8; 10.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19; 11.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 12.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0; 13.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1; 14.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2; 15.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3; 16.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4; 17.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5; 18.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26; 19.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3; 20.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4; 21.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6; 22.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7; 23.东方朔画赞碑(拓本) 9; 24.东方朔画赞碑(拓本)10; 25.东方朔画赞碑(拓本)5; 26.东方朔画赞碑(拓本)8
南宋 佚名 25x24.5 厘米
观摩36259次
图绘阳春三月,蛱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间。画家着重表现海棠在乍起的春风中花枝招展的动感瞬间,花朵偃仰向背,叶片翻卷辗转,枝干呈“S”形的曲张之态,通过描绘有形的花叶,成功地渲染出了无形的醉人春风和隽永的春意。图中花瓣先以墨笔双勾轮廓线,中锋行笔,线条圆润流畅。然后在花瓣外侧上部略点胭脂红,旋即以清水将色彩晕染开,最后罩上一层白粉,为海棠花亮丽的色调增添了几多妩媚的意韵。叶片用工整的双勾填色笔法表现,作者根据叶片受光照程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绿、墨赭等颜色,从而充分表露出叶片“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美感,显示出画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写实功底。撰稿人:李湜(故宫博物院官网)
观摩34517次
此件经文曾收藏于日本琵琶湖上竹生岛之宝严寺,故称为“竹生岛经”。原本应抄录了魏晋南北朝僧人兼翻译家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八卷之全文,但目前仅存卷本卷。卷上每纸二十八行,书写之笔致沉稳而工整。
日本 佚名 86.9×45.7x6 厘米
观摩33318次
本图为珍海(1092~1152)仿照醍醐寺三宝院相传的十二天像的图像临摹而成,在现存的十二天像立像中属于最古老的白描图像。本馆馆藏的帝释天、火天、阎魔、月天、风天、昆沙门天、日天的6幅画像上各处均有颜色指示,一般认为其可能是作为彩色画制作的备忘录制作而成的。珍海为画师春日基光之子,于东大寺学习华严教学等,于醍醐寺、劝修寺受密教之法。曾担任东大寺的讲师及醍醐寺的学头(寺院的职务名称),同时精于画技,因致力于佛画的制作及修理而为人所知,除本作品外还流传有被认出自珍海的数件作品。(E国宝)
南宋 佚名 53.5x533 厘米
观摩26724次
《搜山图》卷表现的是民间传说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所以也称为《二郎神搜山图》。二郎神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也有反映。元代有《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的杂剧,描写二郎神与九首牛魔王、哪吒及金睛百眼鬼比试高低,最后拿住二洞妖魔的故事。据记载,最早有北宋画家高益画的《鬼神搜山图》,受到皇帝的重视。以后明、清两代,不断有传本出现。 此卷《搜山图》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迹。人物用工笔重彩,衣纹用铁线描,刚劲有力,形象刻画生动传神,非凡手可及。山林树木皴法豪纵,近乎南宋刘松年的风格。与同一题材的各种不同本子比较,此卷是个残本,其中缺少主神即二郎神部分,但是其绘画技巧却高出其它各本。图中描绘神兵神将们耀武扬威地搜索山林中各种魔怪。魔怪们均是各种野兽变的,有虎、熊、豕、猴、狐狸、山羊、獐、兔、蜥蜴、蛇及树精木魅等。这些妖怪,或是原形,或化为女子,他们都在神将们追逐下,仓惶逃命,或藏匿山洞,或拒绝受擒。而那些神将们则手持刀枪剑戟、纵鹰放犬,前堵后截,使妖怪无处逃身。本来,二郎神是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的,然而看了此卷之后,却得到了一个相反的印象。那些神兵神将,一个个凶神恶煞,使人们憎恶,而那些妖怪们却面目和善,那种惊怖逃生的内心刻画,令人同情。不知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使观者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当时社会那些官兵对老百姓的欺压情形。(故宫博物院官网)编者按:馆中收藏有包括此本的共五本,此本最优,但残前半部分。
南宋 佚名 49.2x77.6/全卷49.2x372.7 厘米
观摩26513次
是图绘折枝海棠,栀子、芙蓉和梅花四幅,代表四季时令。花卉造型工而不板,海棠,栀子与梅花设色柔和淡雅,芙蓉则突显其富丽。 折枝花卉题材早见于唐代,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録》中有如此描述:“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近代折枝花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北宋后期,因宋徽宗赵佶的提倡,宣和画院的创作臻至高峰,出现了大批折枝册页和团扇。四时折枝,也是画家偏爱的题材。 《宣和画谱•花鸟叙论》闸述了画花鸟的目的和意义,说草木“律暦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无作者款印。曾经清内府收藏。撰稿人:胥瑾(宋画全集)
观摩22691次
纸本,白描,共50页,每页34.2*38.4CM不等,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绘各路神仙,腾云驾雾,身处仙境,其形象却是现实人物形象的写照。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再版的《道子墨宝》将画册的内容共分为三部分,道教神、地狱变相及搜山图。旧传唐吴道子所绘。
观摩20324次
《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见娇娘敬济销魂-画册》,包含6张作品: 1.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傻帮闲趋奉闹华筵; 2.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傻西门引新娘见醉客; 3.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守孤灵半夜口脂香; 4.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李萍儿许嫁蒋竹山; 5.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玉箫硊受三章约; 6.金瓶梅插图册页6开-见娇娘敬济销魂
观摩19776次
《古抄残卷《白氏文集》第三巻第四5-画册》,包含5张作品: 1.古抄残卷《白氏文集》第三巻第四1; 2.古抄残卷《白氏文集》第三巻第四2; 3.古抄残卷《白氏文集》第三巻第四3; 4.古抄残卷《白氏文集》第三巻第四4; 5.古抄残卷《白氏文集》第三巻第四5
宋 佚名 163x52.6 厘米
观摩18529次
图上山峰挺拔,连绵起伏,放大时可见画中部的山腰处有数座楼宇,巍峨壮观;近处可见崎岖的山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一座桥上一人和一驴担柴过桥。此画放大的时候可见更多的人物和物品,方寸之地,内容之多,令人赞不绝口!对于本图成画的年代,学界看法不一。《中国绘画全集• 五代宋辽金2》认为此图“无作者款印,清代书画家王铎题为 唐代王维作,后经专家鉴定,定为北宋人画……构图采用高远 法。画面气势雄险,意境深幽,画法具有鲜明的北宋风格。 尤其与关仝传世名作《关山行旅图》相近,但又有文秀的特 色”。而《晋唐两宋绘画•山水楼阁》则认为“此轴构图高远 深邃,山石树木取法北宋画家郭熙,唯笔墨稍嫌松散,应是南 宋人手笔”。撰稿人:林如(宋画全集)
南宋 佚名 28.6x29.1 厘米
观摩18116次
麻雀常宿于檐瓦之间,故一名“瓦雀”。图中从左向右伸出海棠一枝,果实散挂枝头,树叶已染秋霜,间杂红、黄、绿色,斑斓可爱,惜叶、果有些已遭虫蚀。海棠枝头栖息着瓦雀5只,其中4只或缩颈养神,或整理羽毛,姿势各异,神态安适,唯中间一只发现头顶树叶上落有小蜂,故昂首注目,张口欲啄,小蜂似发现险情,翘尾开牙,准备应对。此画面静中寓动,张弛有致,深合画理。 瓦雀翎毛刻画精细,高度写实。海棠取轻勾淡染之法,以表现秋叶缺乏水分的轻、薄质感。瓦雀和果、叶以枝条贯穿,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细观墨笔枝条虽细,然尚以浓淡墨分出阴阳向背,富于立体感,显得刚健有力。撰稿人:金运昌
南宋 佚名 31.5x1679.5 厘米
观摩16083次
唐代诗人吴融的《折枝》诗中写:“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推折。”所说即折枝花之妙处。这幅《百花图》卷的构图即取 “折枝花”的形式,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较之整体描绘更见细腻动人。 画面上花鸟之间穿插自然,毫无牵强拼凑之意。其间又点缀蜂、蚊、蜻蜓、蝴蝶、游鱼、青蛙之类,显得生意盎然。全卷纯使水墨,亦加白描花卉,除卷首的梅花近似扬无咎的画法略带写意笔外,其他全用墨笔工写,以墨代色,兼勾勒墨染与白描,且融入了没骨画法,体现了宋工笔花鸟精密不苟的画风。又以单纯的水墨代替艳丽的设色,呈现出清淡典雅的情趣。一脱繁复刻板的院体末路,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时空限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种技法对元代钱选、王渊、赵衷的墨笔花卉以及后来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的影响。撰稿人:袁杰(故宫博物院官网)
观摩14811次
《武夷山十八景图5-画册》,包含5张作品: 1.武夷山十八景图1; 2.武夷山十八景图2; 3.武夷山十八景图3; 4.武夷山十八景图4; 5.武夷山十八景图5
明 佚名 61x570 厘米
观摩13752次
此卷描述的是民间传说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相传二郎神为灌口山之神,能搜山翻海,诛魅除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此类搜山图比较早的本子的前半部分,此卷则正好是后半部分,衔接处十分吻合,但令人想不通的是两卷笔法全不相同。亦或是两个临本的各前后一部分传于世,而另一半已不传。
观摩12942次
榆林窟003窟主室西壁,门上残存维摩诘变一铺,门南画普贤变一铺,门北画文殊变一铺。 榆林窟 第003窟,建于西夏统治瓜州晚期。 窟内纷呈汉、藏民族及显宗、密宗的内容和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独具特色。 窟呈长方形,穹窿顶。窟中央偏后设八角形三级曼荼罗(坛城),上存清塑数身。 窟四壁下部清代环砌双层台基,上存清塑十八罗汉像。顶绘曼荼罗,中画五方佛,东壁中央绘佛传,南北侧分绘汉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及显宗天请问经变。南壁东起画曼荼罗、观无量寿经变、曼荼罗各一铺。北壁东起画曼荼罗、净土变、曼荼罗各一铺。 西壁门上方绘维摩变,门南北侧绘普贤变、文殊变。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
清 佚名 184x94cm 厘米
观摩12462次
清 佚名 胤禛美人图 十二屏 绢本 设色 每屏184x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套图是康熙,雍正年间的宫庭画师所绘,已失去具体绘制者姓名。代表了此时期人物画的较高水平,画家精心绘制了时为雍亲王的胤禛心目中汉族女子的典型形象。据专家考证满族女人一耳带三支耳环,此是一只,故不是雍正的妃子写照。此套图造境优美,人物娴雅,尽得皇家风范。十二图分别是:1裘装对镜、 2烘炉观雪、 3捻珠观猫、4持表观菊、5倚榻观鹊 、6博古幽思、7桐荫品茗、8烛下缝衣、9消夏赏蝶 10倚门观竹、 11立持如意、12抚书低吟
观摩11314次
纸本,楷体,27.5*696.9cm,东京博物馆藏。《贤愚经》又称为《贤愚因缘经》,录入有关贤者和愚者的故事。本《贤愚经》残卷为《波斯匿王女金刚品第八》中的部分,每列约12、3字,字形较大,笔划粗壮,起笔有棱,用墨厚重。
南宋 佚名 23.5*24.6 厘米
观摩11140次
是图又名《叱石成羊图》。其题材来源于东晋葛洪所 着《神仙传》中黄初平得道成仙的故事。据《神仙传•黄 初平》载,黄初平是丹溪(今浙江兰溪)人,牧羊时遇道 士将他引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未回家。其兄初起寻 之,见初平,问羊安在。曰:“在山东。”往视之,但见 白石磊磊。初平乃叱石曰:“羊起。”于是石皆成羊。 北宋历代帝王对道教加以崇奉扶植,其中真宗、徽 宗尤以崇道著称。此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在宋时的 兴盛。 画面无款,绘一长者袖手立于山坡,目光注视着正 在读书的童子,山脚下有大小不一的山羊数只,古松虬 曲,祥云翻卷,颇有仙境意味。 撰稿人:李小汾(宋画全集)
宋 佚名 27.1x572.8 厘米
观摩10835次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元 佚名 155.3x77.2 厘米
观摩10742次
此图画汉初“商山四皓”故事中使臣迎请四皓一节。画面左下角有一队人马,为首者正与童子对话。山间小路崎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画幅偏右画有数人:二老者对弈,一老者拄杖观棋,二童子左右陪侍,上方一老者正拄杖下行,身后一童子捧果盘相随。山势高耸,乔松挺秀,烘托出一派幽静清逸之气,将四皓闲适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本幅无作者名款,画面上方有挖补之痕,其真正的作者已难考究。旧题为南宋刘松年的作品,然其画法风格实近元代盛懋一派。本幅钤有残印一角,印文不辨。撰稿人:马季戈(故宫博物院官网) 商山四皓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辽 佚名 113.4x56.2 厘米
观摩10641次
此图出土情况与《深山会棋图》一致。画面中部 双钩墨竹一丛,其中有长竹三竿,耸立其间,又有三 只麻雀,分踞枝上,情态各异。丛竹之下,生长的三株 野花,左为蒲公英,中为地黄,右为白头翁。前面两只 灰色野兔,一只在吃草,一只在探望,神态逼真。作品 布局大致左右对称平衡,三竿高竹,三只麻雀,三株野 花,左中右排列有序,两只灰兔,分踞左右。车前子与 野花,基本上也左右成行,上下成趟。从中不难看出, 画面的装饰意味比较浓厚。双钩墨竹,施以淡彩,麻 雀、双兔以彩粉打底,再用笔画出羽翼和皮毛。野花则 不用墨勾,均以重彩表现。观其技巧,非出自名家之 手,构图与设色均较稚拙,对研究花鸟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花鸟画是辽代绘画的常见题材,此图与诸多辽墓壁画,在构图、内容、画风等方面皆有相同之处,据 此有学者推测此画作者应为契丹族画家。撰稿人:董宝厚(宋画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