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观摩207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405莫高窟 (none)千手千眼陀羅尼經卷上手稿251 x 86868cm-9-画册》,包含20张作品.
观摩129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413莫高窟 (none)妙法蓮華經第三256 x 82296cm-9-画册》,包含20张作品.
观摩859次
此幅为王蒙晚年所绘,自题为其表甥崔彦辉所作。画面绘层崖复岭、云雾重深,丛树掩映中有草庐书斋。 全画施以苍秀的披麻皴、牛毛皴和生拙浑厚的苔点,又以米家法点树勾云,刻画出江南灵秀之地一处理想的隐居之所。
南宋 佚名 23.7x25.2 厘米
观摩666次
绘蜀葵,栀子、萱花等花卉数枝,在夏日下各呈芳姿、争奇门艶。緑叶扶疏,蜀葵红艶,栀子洁白,萱花娇黄。作者用胭脂染蜀葵,由花心渐次向外量染,以细笔勾出花脉,色彩层次丰富;用粉白和浅黄染栀子、萱花,傅色清丽淡雅,充分显示了花朵的娇艳和生命活力。花菫用笔苍劲,叶片以浓淡不一的色彩区分老嫩。整幅画笔法精工腻,构图丰浦,设色艶而不俗,为宋代花鸟画中的精品。 旧题签为鲁宗贵所作。《图绘宝鉴•卷四》云:“鲁宗贵,钱唐人。善画花竹鸟兽窠石,描染极佳。尤长写生,鸡雏鸭黄,最有生意。”对幅有乾隆题五言诗一首。撰稿人:郑利权(宋画全集) 编者按:波士顿美术馆藏有署名鲁宗贵的石榴图页,此幅画风很难与之相联系,故暂定为佚名画。
唐 李昭道 95.5x55.3 厘米
观摩782次
此图绘唐明皇在安史之乱后,弃长安远赴四川避难途中的场景。 大青绿绘崇山峻岭,枝叶苍翠,春意浓郁,二十余人及十多匹马结队而行,蜿蜒崎岖小道亦见人影绰绰。虽为春天的景色,马匹儿打着滚、人们依树休憩,看似轻松,但避难途中的心情,蜀道上的崎岖曲折亦能感受到此时的艰难。 画面以线勾勒轮廓,用笔精到,然后敷以青绿重彩,古雅绚丽。
南宋 佚名 26x26.5 厘米
观摩1193次
绿竹丛中逶迤伸出白梅两枝,清丽冷艳。两只鸲鹆栖于枝头,翘首顾盼。鸟羽用细笔勾描,然后以墨或淡彩晕染,近似“没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黄色勾填,层次丰富。竹叶用双勾法勾勒轮廓,再染以花青、汁绿、赭石等色。撰稿人:潘深亮(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佚名 28x28.6 厘米
观摩1259次
绘临湖古松两株,树下一白衣士策杖而行,童子携琴紧随其报。对岸青山叠嶂,树森成荫,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画面构图对称,用色古朴,工整而不失简单,展现了宋代江南青绿山水之美。
唐 李思训(传) 42.7x45.2 厘米
观摩869次
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著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画面上大量古代建筑所反映出的宫室形制来判定作品的创作时代就成为较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如: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有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而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佚名 25.3x25.3 厘米
观摩1216次
图中古松苍劲,枯藤缠绕,怪石嶙峋,山泉奔流而下,水花飞溅。山鹊或凌空飞鸣,或栖止啄食于山涧之中、树石之上,形象生动。松干用浓墨画出,松针以花青勾染,竹叶采用严谨的双钩填色法描绘,而山石则用淡青加墨皴染,使之富有坚硬的质感。此图画风工整细腻,用笔苍秀劲健,展现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撰稿人:潘深亮(故宫博物院官网)
北宋 许道宁(传) 24.2x25.3 厘米
观摩781次
在波光粼粼的湖畔,一株苍松与几丛翠竹,劲风使过,竹叶翻飞。松树下,一位宽袍隐士、持杖漫步而来,正驻足凝听着穿过松间、拂过竹林的风声。 画中苍松形态盘曲有致,隐士朗目舒眉,在飘举的衣带、须髯中,显现着几分仙骨之气。
清 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35.6x1152 厘米
观摩4854次
绘十八世纪的以苏州城为主要特色的城市风貌,由清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陈志道合绘。画卷人物鞍马用工笔设色、山水树石系用青绿画法、建筑舟船用界画法、浮云流水用白描画法等。
敦煌 写经 25.3x5867.4 厘米
观摩236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9-画册》,包含12张作品: 1.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1; 2.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10; 3.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11; 4.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12; 5.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2; 6.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3; 7.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4; 8.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5; 9.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6; 10.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7; 11.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8; 12.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115莫高窟(none)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手稿253 x 58674CM+-9
敦煌 写经 26x850 厘米
观摩148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9-画册》,包含12张作品: 1.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1; 2.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10; 3.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11; 4.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12; 5.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2; 6.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3; 7.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4; 8.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5; 9.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6; 10.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7; 11.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8; 12.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45莫高窟(none)妙法蓮華經卷第二手稿26 x 850CM+-9
敦煌 写经 26.9x10058.4 厘米
观摩149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2584莫高窟(none)淨名經並中釋抄卷上手稿269 x 100584CM----9-画册》,包含20张作品.
观摩185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332莫高窟(none)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手稿-2-画册》,包含2张作品: 1.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332莫高窟(none)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手稿-1; 2.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332莫高窟(none)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手稿-2
观摩171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361莫高窟 (Ch)大般涅槃經第三手稿-2-画册》,包含2张作品: 1.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361莫高窟 (Ch)大般涅槃經第三手稿-1; 2.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361莫高窟 (Ch)大般涅槃經第三手稿-2
观摩150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1441莫高窟(none)佛典摘抄維摩押座文雲謡集雜曲子共三十首手稿-image_IDP-(9)-画册》,包含40张作品.
观摩200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5451莫高窟(none)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冊-9-画册》,包含22张作品.
观摩268次
《敦煌遗书 大英博物馆 S5555莫高窟(none)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手稿-033-画册》,包含33张作品.
唐 刁光胤 33.9x36.4 厘米
观摩1798次
绘枯树旁边羊只觅食的悠闲姿态,或坐、或立、或觅食,远处群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两只羊抬头四顾,与远景遥相呼应,构图精美。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猫兔。
五代 郭忠恕(传) 25.9x26.5 厘米
观摩805次
图绘宫苑楼阁高起,迥廊围绕庭院,人马伫立於庭中。人物虽小犹可辨识,中央女官拥簇,扶一红衣女上白马,後从宫扇二;右方白衣骑白马者回首凝视。外围又有数簇宫人远侍。依画中人物,及其它相类似的题材,或是描绘唐玄宗(六八五—七六二)看杨贵妃上马,行乐去也。画中人物细致,皆用点粉法;楼阁则是依尺界出直线,虽极细微,画来空间层次,楝梁楹角,望之中空,若可蹑足而进,窗牖门户,若可开关,法度之内,分毫无差。这种界画,向以郭忠恕(约活动於十世纪)最为著名,是以本幅原签标郭忠恕。惟构景布局,松与树之画法,岩石之皴法,均已是南宋人画风。
清 郎世宁等 305x206 厘米
观摩1028次
这是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的一幅画,擅长人物肖像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树木。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皇权之下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不仅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 乾隆帝继承皇位后,许多方面都承袭前朝典制,每遇汉民族历代相承的传统节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他都要求在皇宫中举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在众多的节令中,他对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即岁朝(元旦),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他还要认真地书写《心经》一册,以示庆贺。图绘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其慈祥的目光,温柔的举止,显现出他身为帝王之外,作为普通家长的一面,令画面充满无限的爱意与温情。【故宫博物院】
南宋 佚名 25.4x25.1 厘米
观摩1398次
绘坡陀上丛竹向水面伸展,有鸟雀跃鸣,双栖双飞,一对鸳鸯在竹影沙汀上寻觅顾盼。画风以工丽精致见长,鸳鸯着色亮丽,与光宗间张茂的风格相近。
北宋 范宽 56.4x106 厘米
观摩2100次
此幅绘远处层峦叠蟑,山势起伏,云烟弥漫动荡;山中溪流飞瀑和楼阁寺观,气势恢弘,山脚下屋宇隐于林中,临河岩石上大树六株,有枯枝,有夹叶或点叶树,前后交错围聚成林。从笔墨看虽不能定为范宽之笔,亦是南宋前巨迹。
唐 吴道子(传) 30x292 厘米
观摩2936次
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为主的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面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根根线条都表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代表了中国唐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此卷无落款,以现代画家徐悲鸿、盛成以及张大千等人为代表的画家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唐代,其中谢稚柳、张大千却认为该画作创作于晚唐时期,而徐悲鸿认为出自于盛唐画家吴道子之手。而以黄苗子、 杨仁恺、徐邦达等人为代表的“宋派”则认为该画作创作于宋代,并认为是《朝元仙仗图》的摹本。(百度百科)
唐 李思训(传) 28.5x31.6 厘米
观摩1239次
此幅为清宫旧藏,是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几幅时代较早、传为唐人的绘画作品之一。乾隆题诗中有“九成琼殿叠,百道玉泉翻”句,认为此图写九成宫。事实上,画面描绘的是贵族出行和游乐的场面,繁密富丽,充满亭台殿阁,其间人物、鞍马、舟车往来。画法虽具大小李将军“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实为南宋画家所作。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 佚名 162x92.5 厘米
观摩1041次
元代建筑画在继承两宋院体已臻成熟的工整精细的造型手段之基础上,借助元代所盛行的水墨画技法及北宋李公麟一路的白描技法,把建筑画逐步推向纯界画的境界。此幅虽仍将殿宇楼阁融入山重水复的自然景致中,但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建筑本体,山水配景已不复重要,楼宇的描绘细入微芒,建筑画状物精微的写实性达到了极致。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编者按:此图与李容瑾所画界画有一定的联系,图的上部或被切去一部分,山头不完整。
五代 巨然 198.3×105.7 厘米
观摩2369次
画中秀丽山峰前后层叠,并于峰顶略有留白,颇有仿效巨然山顶峦石光线映照之趣味。画中坡石以浓淡墨染营造质感,时时流露出表现大气与光线之用意。此画似南宋画家江参风格。
五代 巨然 200.7x70.5 厘米
观摩3391次
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密密丛丛的树木中坐落着数间茅屋,其中一榭依石临水,有白衣人坐其中,从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涧上去。 坡石以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
唐 范琼 67.3x39.9 厘米
观摩1969次
绘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宝冠中画阿弥陀佛,在青色莲台上结跏趺坐。他有三只眼睛、四十二只手,每只手掌中间还画一只眼睛,是密教中千手千眼观音(又称大悲观音)的一种类型。 但这幅观音女相的造形与唐代的男相观音不同,反而和明代的观音较为接近,所以推测它可能是一件明代的画作。 范琼,唐文宗时人,善画人物、佛像、天王、罗汉、鬼神。
五代 董源(传) 155x74.5 厘米
观摩1908次
绘重峦叠嶂,苍松林立,曲涧迤逦,房舍隐现。山以以长披麻皴绘出,表现南方松软的土质,又以重墨渍染林木与点苔,以彰显夏日草木蓊郁,万物滋长的生气。本幅无款印,根据张雨的题识,定为董北苑之作,然而其笔墨板滞,与董氏不类,当为后代画家的仿作。
唐 阎立本(传) 137.2x74.3/诗塘39.8x74.3 厘米
观摩2003次
此画上有清高宗题讨,高宗认为这幅画是描绘“晋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其中王戎与山涛没有画入图中。左下角的竹杆上有“阎立本画”的款字,当为后人假托之作。
观摩1709次
《天下名山图-00-9姑射仙洞-画册》,包含66张作品: 1.天下名山图-00-10支硎山; 2.天下名山图-00-11飞来峰龙泓洞; 3.天下名山图-00-12沃洲山; 4.天下名山图-00-13九峰三泖; 5.天下名山图-00-14永州府西山; 6.天下名山图-00-15罗浮; 7.天下名山图-00-16雪山; 8.天下名山图-00-17岳阳; 9.天下名山图-00-18广武山; 10.天下名山图-00-19苏门山; 11.天下名山图-00-1封面; 12.天下名山图-00-2; 13.天下名山图-00-20蒙山; 14.天下名山图-00-21孟斗山; 15.天下名山图-00-22王屋山图; 16.天下名山图-00-23王屋山图; 17.天下名山图-00-24延庆州历山图; 18.天下名山图-00-25天目; 19.天下名山图-00-26九疑山图; 20.天下名山图-00-27白岳; 21.天下名山图-00-28武功山图; 22.天下名山图-00-29广东东山; 23.天下名山图-00-3; 24.天下名山图-00-30西山图; 25.天下名山图-00-31真仙岩图; 26.天下名山图-00-32昆仑山; 27.天下名山图-00-33徂徕山图; 28.天下名山图-00-34青城山; 29.天下名山图-00-35医巫闾山 图; 30.天下名山图-00-36长白山图; 31.天下名山图-00-37北固山; 32.天下名山图-00-38蒲州历山图; 33.天下名山图-00-39北邙山图; 34.天下名山图-00-40张公洞; 35.天下名山图-00-41盘山; 36.天下名山图-00-42灵谷山图; 37.天下名山图-00-43具茨山图; 38.天下名山图-00-44五泄山; 39.天下名山图-00-45匡庐; 40.天下名山图-00-46瀼西; 41.天下名山图-00-47太行山图; 42.天下名山图-00-48仇池山图; 43.天下名山图-00-49云山图; 44.天下名山图-00-4仙都山; 45.天下名山图-00-50三衢山; 46.天下名山图-00-51骊山; 47.天下名山图-00-52摄 山; 48.天下名山图-00-53真定府箕山; 49.天下名山图-00-54龙门山图; 50.天下名山图-00-55峨眉山; 51.天下名山图-00-56善卷洞; 52.天下名山图-00-57烂柯山; 53.天下名山图-00-58养龙坑; 54.天下名山图-00-59福建方广岩; 55.天下名山图-00-5沂山; 56.天下名山图-00-60底柱山图; 57.天下名山图-00-61龟山图; 58.天下名山图-00-62壶公山; 59.天下名山图-00-63砥柱山图; 60.天下名山图-00-64浮渡山图; 61.天下名山图-00-65; 62.天下名山图-00-66封底; 63.天下名山图-00-6霍童山; 64.天下名山图-00-7女几山; 65.天下名山图-00-8天平山; 66.天下名山图-00-9姑射仙洞
隋 智永 29.3×14.2 厘米
观摩4068次
《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京都小川为次郎,现为小川为次郎之子小川正字广巳先生收藏。后有杨守敬、日下东作(鸣鹤)、罗振玉、内藤虎所写题跋,有认为此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但多数学者,包括清代杨守敬等疑其为唐人临本、摹本。
元 赵孟頫 前札15.4×37.8/后札15.5×27 厘米
观摩1028次
释文: 前札:“宗源总管相公尊亲家阁下。孟頫近附便上候,当以达听。即日春气向暄。伏惟尊履佳胜。(红色楷书注:以上四行,明嘉靖年间按家乘填补)眷末均休孟頫饬累寓此,苟且(此行十二字,残半)度日。已及瓜而未代。见星而出,戴星而归,簿书期会,埋头其间。况味可想。复欲戏弄笔研如在江左时,绝不可得。凡此皆三哥在此所见。当能一一为尊亲家道,故不敢缕陈耳。三哥随不肖来,甚知相累。不肖受此苦恼,乃命所当然,而三哥因不肖故,亦复如是,负愧无可言者。久留于此,觉甚不便。今附因长老小师便,发其归家。唯是贫者无以为厚赆,极不安耳。因其行,谨此拜覆。拙妇附此起居诸位夫人。不宣。 后札:二月廿六日,眷末赵孟頫拜复。近见张萱《横笛士女》,金御府题,凡五人,精神明润,远在乔仲山《鼓琴士女》上。又李昭道《摘瓜图》,思陵题,真迹神品。绢素百破碎。山头水纹用笔圆劲,树木皆古妙,人物面如渥丹,马绝骏伟,世间神物也。破处皆绍兴间填补。又董元《江村春日》卷子,思陵题,青绿微脱落,山头皆不描,但描浪纹树石屋木而已。虽较唐画差少古意,而幽深平旷,兴趣无穷,亦妙品。闻有宣和题韩幹黄马一匹,未见。并此报知。
五代 董源 183.2x121.2 厘米
观摩2503次
此图画山谷间白云弥漫,涧流清驶,林木摇曳,楼台隐约,造景幽深雅静,与画幅上所题“洞天山堂”四字颇为切合。本画无款识,清初王铎题为董源之作,不知何据。从全画布置创意看,所画景山物范围已比北宋全景山水缩小,近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体制,其时代应相当于南宋。但图中所画宫室的特点又非南宋而近于金元,故此图更可能是金代作品。(朱立春)
五代 巨然(疑) 103.6x52.5 厘米
观摩2427次
远处双峰屏立,雄壮峻险,中部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於山径上,近处河岸两侧,枯枝树石。 技法上,山石以披麻、卷云皴绘制,林木方面,松针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似宋人宗法李成风格之作。
北宋 王诜(传) 24.3x25.9 厘米
观摩1389次
画面长松密林,坡陀水阁。水阁内二女子,一执扇闲坐,一凭栏眺望,坡下莲塘,一女泛舟而来。图页中的水阁以细笔勾勒,刻画精微,设色淡雅,虽大不盈尺却美仑美奂。此图高度写实的绘画风格继承了北宋画院的传统,而莲塘的迷濛与空灵增添了画面亦真亦幻的抒情效果。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北宋 王诜(传) 29.2x28.6 厘米
观摩1319次
绘一髙士安坐于弯曲的柳干上,身后支一木杖,葫芦 系于杖梢。柳枝倒悬,随风飘拂。前有溪流缓缓淌过,水面微 波荡漾。对岸芦苇丛生,一鹭鸶立于溪岸,扭头回望芦丛, 似在等待小鱼的出现。高士衣纹以方劲短线勾出,面部须髪以 细笔绘写,人物神态安然而若有所思。柳树主干苍古,枝叶细 劲,芦草及木杖等的描绘都体现出画家扎实的笔墨功夫,很好 地表现了萧散简远的意境。 高士是宋画中常见的题材,作者多藉以表达对闲适生活的 憧憬。台北藏有一件同名之作,虽然画风与本图有别,但人物 放逸自由的形象颇为一致。撰稿人:徐清(宋画全集)
北宋 王诜(传) 24.8x25.4 厘米
观摩1854次
绘远山连绵,近处坡岸边,松木与红枫相长,树下两只白鹤悠闲的踱步,左侧楼阁林立,最高楼阁上一士人坐于亭里欣赏这山水秋景。一江湖水平静,江面宽阔。远山近水,确实为修身养性之佳处!
南宋 佚名 44x40 厘米
观摩1783次
绘晚秋池塘一隅,荷塘里荷叶枯败,莲蓬褪去花瓣,莲子业已成熟,岸边的芦苇叶片枯黄,芦花随风飘远,岸上的二只鹅体形肥硕,一只正在暖阳中伏地小憩打盹,另一只仰头看向远方,画面动静相宜。
南宋 佚名 25.7x24.1 厘米
观摩1732次
图中画一只美丽的山鸟,单足立于太湖石上,神情凄楚,啼鸣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动。细观乃知其被一细绳系于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为深婉。宋欧阳修有句云:“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亦即此意。 太湖石的皴染较为粗疏,与小鸟翎毛之精细形成对比,主次分明。周围不设衬景,更显鸟之孤独。禽类本无表情,画家借鉴人类眼睛的画法表现其心理,堪称妙笔。撰稿人:金运昌(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佚名 25.2x26.8 厘米
观摩1947次
绘水边一枝红蓼,小花盛开。水鸟发现波中青虾,悄然飞落红蓼枝头,引喙而啄。红蓼被水鸟的体重与蹬力压弯,梢头、叶尖浸入水中。而青虾在水中灵活地悠游,对面临的危险浑然不觉。自然界中这惊险的一霎被巧妙地摄入绢素,极为生动传神。水禽和红蓼设色鲜丽,工笔细写。小鸟纤细的毛羽清晰可数,连蓼花粟米大的花冠也用紫红、粉白晕染得一丝不苟,层次分明。而水中的青虾和荇藻则采用模糊的手法表现,唯以淡墨绿一色染成,类似写意画法。因而虽不画水,却水旱两界分明。撰稿人:金运昌(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佚名 24.8x24.9 厘米
观摩1313次
绘坡石之上立三只鸳鸯,抬头仰望正自空中飞来的另一鸳鸯。坡石上翠竹劲挺,清溪急流。此画曾被认为是赵孟坚手笔,但并无确凿证据。是作不刻意求工,但十分注重表现整个画面的内在联系,构图疏密有致,画面静中有动。山石用小斧劈,淡染轻勾,翠竹精勾细勒,笔力遒劲,色彩柔和自然,舆当时已经形成习气的“院画"风格大相径庭。撰稿人:胡志平(宋画全集)
南宋 佚名 26.9x24 厘米
观摩1491次
图绘空旷处湖石一块,石上一只蜗牛努力向上爬,地上一只蜥蜴拖着长长的尾巴,回头向上望去;石后一枝灯笼花探出上半部,叶子宽扁,杆上有数朵花蕾,且二朵已绽放;空中一只蜜蜂似闻香而来,而地上的蜥蜴是不是等蜜蜂的到来呢?本幅花虫描绘细致,形象逼真,趣味十足!
唐 吴道子 35.5x338.1 厘米
观摩5056次
《送子天王图》又叫《释迦降生图》,为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此为宋人摹本,托名于吴道子。全卷分3段,前段绘送子之神及其所乘瑞兽与天王及侍从天女;第二段绘如来护法神大自在天端坐石上情形;第三段绘净饭王抱持婴儿正稳步前行中。
北宋 佚名 52.7x142.9 厘米
观摩1689次
绘两艘大船缓缓行驶在画面下部的江水中,桅杆高耸,数十道纤绳笔直地崩着,绳索紧扣;画面上水波和天空时只略勾几笔波纹,用清淡的墨色晕罩画面,使之迷漫着寒江阴霭、水天空阔的情意。
明 佚名 38.8×593.8 厘米
观摩1431次
此卷归于董源名下,然则看笔墨气息当是明初高手辈所仿董源夏山图(原迹今藏上海博物馆,也非董源之迹,一般认为是南宋元初江南画家所作)。此仿夏山图可推至元末明初江南杜琼、刘珏、徐贲之流高手所作。卷末任斋(邓毓怡?无印无姓氏不好确认,然邓氏精于书法,当是其所题)认为有王鑨世藏印,必有其兄王铎题跋,只是遗失耳。
南宋 夏圭 23.5x24.2 厘米
观摩1692次
图中近处绘山石、树木、曲径、溪水、小桥,临江之 水阁中,二人相对而坐,谈兴正浓。远处绘云雾缭绕中山 峦起伏,杂树丛生其间。是作用笔简约,山石很少用笔皴 擦,而是以水墨晕染表现山的质感和烟霭的动态,把江南 山川的灵秀滋润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图与王谷祥所评夏圭 “笔法苍老,墨气淋漓,高低酝酿,远近浓淡不繁而意 足”(《南宋院画録•卷六》)的画风甚相吻合。撰稿人:周振(宋画全集)
南宋 张训礼 24x25.6 厘米
观摩1601次
临江崖石上,古松斜伸,倚岸茅亭内,一人独坐 欣赏江水景色,对岸远山云烟缭绕,微波无际的江面 上,一叶扁舟荡漾,飘向远方。此图梁清标旧题为张训礼,《石渠宝笈续编》亦 从其名,著录为“张训礼江亭揽胜”。近代对其作者 有两种说法:一是张珩断定画幅右方石上名款系“朱惟德”,应为朱惟德之作,今多沿用此说;二是杨仁 恺认为画上名款应为南宋画院画家“朱怀瑾”。撰稿人:郭丹(宋画全集)
南宋 夏圭 24.7×25.2 厘米
观摩1957次
绘月圆之夜江上游船之景,画面近端几杆松枝入画,枝壮叶茂;江面水平如镜,宽阔无边;浩月当空,夜空中照亮着江中小舟前行。全图大部分空白,却达到了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之意境。
观摩2018次
绘石户农、披裘翁、湘中老人、铁脚道人、雪庵和尚五位,皆古代传说中的隐居高士,其中前三位属远古、中古时代的隐士,而后两位则是明代的。 画中每段人物画均配有一段题识,字体或行楷,或隶书,取法钟王,兼有汉碑。此画卷中人物刻画传神,山水古拙奇肆,笔墨纷披,线条洗练,为石涛早期作品。 从石涛在画上对后两位隐士的题语看,似别有深意。他在述及铁脚道人登祝融峰竟飘然而去后,感叹自己说“犹恨此身不能去”;而雪庵和尚,传为建文帝时大臣,靖难之役后逃亡至重庆,在大竹县善庆里观音寺出家为僧,他引屈原为知己,借楚辞以抒怀,尤为特立独行。石涛描绘此人,似有同命相怜之感。
清 王时敏 117.5x48 厘米
观摩1649次
图中层峦叠壑,民居错落。画面布局充实繁密,山石画法以黄公望为宗,于披麻皴后又用横点叠皴,或勾或点,各具风姿。笔法圆润,浓墨点苔。风格古朴高雅,具有大气淳厚之感,是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清初,以王时敏为首,及王翚、王鉴,王原祁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着整个清初一代。 “四王”在艺术上提倡“摹古”,主要取法五代董、巨和“元四家”,尤以黄公望为其精神领袖。王时敏与其孙王原祁则更是以得黄子久“脚汗气”为满足。“四王”的“摹古”,实际上如同西方文艺复兴借“复兴古罗马、古希腊艺术”之名而兴起的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艺运动一样,是一种借古开今的策略和方法。【故宫博物院】
清 王时敏 84.5x40.7 厘米
观摩1481次
绘清谷溪涧,远处飞瀑高挂山岩,近处幽舍掩映,几株古树郁郁葱葱。采用平远式构图。景致中融汇了元人黄公望、高克恭、倪瓒等人的风格,使画面既有古意又清新自然。图中墨色清润淡雅,用笔细腻朴拙,意境疏简高逸。树木、飞泉的刻画使人感到静中有声,画外有音,意趣精妙。
元 程钜夫 18.8x59.8 厘米
观摩981次
此帖为程钜夫书法的传世孤本,用笔轻灵快捷,体势略显扁方,点画婉转生动,略仿苏轼面目,是典型的士流书法。 程钜夫,初名文海,字钜夫,元世祖时,授应奉翰林文字,历仕四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 释文: “惠书。深佩薄云之谊,未几,骤罹家棘,亟亟奔归。未繇擘只椾申,诇遄闻江东贺上,既则闻拂天之旆,又上黄金台矣。宋教来访,谂已锦还相里。东南士风不振,义斋直声劲气耸动朝野,吾党不孤,每为增喜。新除当在道,文海泚笔嗣贺。文海一坐海隅四年,幸未罪去。而归期浩然,趣装以俟代,义斋何以教我?因夙愿闻之。且闻宋氏有伻归乡,此端便也,不可无一字。心首不敏,秋暑尚骄,相望正遥,万惟自玉,以迓新渥。不宣。文海再拜上记。九月朔日。”
南宋 佚名 16.8x21 厘米
观摩1071次
画面烟雾迷濛,一弯清溪,两岸夹植杨柳,间以红花。溪中莲叶点点,鸂鵣戏水,其乐融融。一行白鹭破空飞向远方,蜿蜒的清溪流向画面深处。小小的册页画中采用了深远与高远的画法,使画面意境达到了深远的效果。柳叶用攒笔点画,树干用双钩法绘出,鸂鵣以工笔刻画。设色柔和淡
南宋 佚名 22.8x20.5 厘米
观摩878次
本幅描绘的是农人利用畜力抽水灌溉农田的劳作场面, 柳树下茅棚中一农夫正赶着水牛在“车水”,老牛似乎害怕 农夫手中的鞭子,扭头瞅着主人,其状生动。此种抽水方式 自古即有,是人力脚踏“车水”的改进,元代王祯的《农 书》中有记载。全图以墨笔为主,人物衣着用白扮晕染,画幅内容质朴而真实。撰稿人:胥瑾(宋画全集)
南宋 佚名 26.2*26.3 厘米
观摩1085次
画面上厅台、走廊倚山而建,绿树环着绕,荷香满厅,凉亭里人影攒动,不远处一座小桥,一人倚桥而立,画面右侧的二棵大树边,二孩童似拿捕蝉网在田间玩耍。此画保存不善,多处出现裂痕,但整体画面很美,体现了夏日的悠闲生活。
五代 阮郜 42.7x173.6 厘米
观摩1529次
“阆苑”是传说中仙人的住处,有时也指宫苑。此图描绘的当是仙山阆苑,为仙女生活游玩之地。图中描绘苍松翠竹间,一群女仙休闲的情景,其中三个地位显赫,在小仙女的陪侍下坐在一起,或执卷欲书,或展卷凝视,或拨弄三弦。四周有乘鸾女仙、乘龙女仙、驾云女仙,还有在海面上凌波漫步,缓缓而来的女仙,与地上群仙互为呼应。 画中女仙体态纤弱,衣纹勾描细密圆软,一反唐周昉时代侍女之丰肥与衣纹线条之方硬。树枝多画成蟹爪状,画法略似李成。坡石以墨线勾,染青绿色。水纹繁复,刻划极为生动,有唐人遗风。清人高士奇在跋中云:“五代阮郜畫,世不多見。《閬苑仙女圖》曾入宣和御府,筆墨深厚,非陳居中、蘇漢臣輩所可比擬。”撰稿人:袁杰(故宫博物院官网)
五代 赵幹 25.9x376.5 厘米
观摩1905次
长卷绘长江两岸风雪初来之景。风雪来临,渔夫忙碌,或捕鱼、或收网,芦苇、藤条随风摆动,树杆已积薄雪,孩童们见到白雪飘飘,躲在芦苇荡中取乐。赵幹,五代南唐画院画师,擅山水林木、人物等。
宋 佚名 163x52.6 厘米
观摩1277次
图上山峰挺拔,连绵起伏,放大时可见画中部的山腰处有数座楼宇,巍峨壮观;近处可见崎岖的山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一座桥上一人和一驴担柴过桥。此画放大的时候可见更多的人物和物品,方寸之地,内容之多,令人赞不绝口!对于本图成画的年代,学界看法不一。《中国绘画全集• 五代宋辽金2》认为此图“无作者款印,清代书画家王铎题为 唐代王维作,后经专家鉴定,定为北宋人画……构图采用高远 法。画面气势雄险,意境深幽,画法具有鲜明的北宋风格。 尤其与关仝传世名作《关山行旅图》相近,但又有文秀的特 色”。而《晋唐两宋绘画•山水楼阁》则认为“此轴构图高远 深邃,山石树木取法北宋画家郭熙,唯笔墨稍嫌松散,应是南 宋人手笔”。撰稿人:林如(宋画全集)
五代 黄居寀 23.6x45.7 厘米
观摩1669次
写秋天之景。绘巨石旁栎树叶片凋零,荆竹丛生,一弯溪水潺湲流过,几只鸠雀或停栖在枝头,山石、水旁觅食啄饮。 画面淡雅空潆。山石略加勾点,以皴笔擦出。竹丛栎叶皆以勾填法绘出,几只鸠鸟姿态各异,刻画细致,质感丰厚,此画显示了黄氏风格。
南宋 佚名 25.3x26 厘米
观摩1463次
绘夜色晦暝,古树寒江,积雪覆盖汀渚,野鸭缩脖而眠,老鸹因寒冷而聒噪枝头,欲栖又飞,气氛萧瑟清冷。用笔工整精细,物态刻画生动,构图疏密得当。无作者款印。按笔墨风格分析,与李迪傅世作品《枫鹰雉鶏图》、《雏鶏待饲图》(均藏故宫博物院),《雪树寒禽图》(上海博物馆藏)等明显相异。撰稿人:李小汾(宋画全集)
南宋 夏圭 23.2x23.8 厘米
观摩1487次
图绘远处山峦连绵,中部河面宽广平静,近处岸边几棵树木粗壮,河岸边一艘小舟人停靠,船头一翁手持渔竿静等鱼儿上钩,此时应为黄昏时分,而老翁垂钓亦怡然自得。
南宋 佚名 23.6x25.3 厘米
观摩1347次
画面表现水村平远 之境,坡渚拖抹,烟霭迷离。裱边旧题签“赵令穰水村 烟霭”。然未必赵令穰画。画史称赵令穰擅画小景,所 昼多为陂湖、水村、烟林、凫雁之景,风格近惠崇,优 雅清丽,名显当时。传世画迹有《湖庄清夏图》(波士 顿艺术博物馆藏)和《秋塘图》(大和文华馆藏)。此 图所绘水村可居可游之景与赵令穰相近,然以画风观 之,类南宋中晚期之作。撰稿人:李小汾(宋画全集)
南宋 佚名 24x17.8 厘米
观摩1072次
绘庭院深深,亭台楼阁相 连,院子内外嘉木葱茏,远空无垠。一仕女双手执扇,亭亭玉 立于厅堂之中,其状优雅娴静,似思若虑。台阶下一小童正在 玩耍,其态可爱。作者以工笔画庭院,以双勾填彩绘树枝草 木,设色淡雅柔丽,工写结合。撰稿人:郑利权(宋画全集)
南宋 佚名 22.5x21.1 厘米
观摩1015次
绘古木掩映下一茅亭临江而筑,远处山 色空蒙,中为平川水田。亭外巨石错落,泉水奔流。亭内置一 方桌,一白衣长者袖手伫立桌前,仆人执扇侍立于侧。图中茅 屋以界笔绘写,用笔严谨,远山以淡彩晕染,山石用小斧劈 皴。构图简洁,景物层次分明。整图气格纤秀,笔法工细,为 南渡后画风无疑。撰稿人:李小汾(宋画全集)
清 弘仁 前27.8x269.7/后27.8x86.7 厘米
观摩1871次
前段绘虬龙盘曲的苍松和棱角分明的怪石。弘仁的松石是对黄山松石的真实写照,石涛言:“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图中的松石以粗犷霸悍的行笔、淋漓酣畅的施墨表现,具有弘仁晚年豪放洒脱的画风特点,简洁的构图体现出诗意中的空寂。 后段绘水墨梅花。梅不畏严寒、高标独立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品格。弘仁一生最喜画梅,自号“梅花古衲”,创作出大量以梅为主题的佳作,此卷便是其中之一。图中的梅枝如曲铁,婉转中呈现刚毅不屈之态。其简约的格局,精谨的笔墨,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俊逸的意境。【故宫博物院】
元 鲜于枢 48x462 厘米
观摩1149次
书录唐代杜甫诗《魏将军歌》,此帖书法纵橫挥洒,奔放自如,结体疏朗,意气雄豪,颇具风骨。笔势连绵而气酣墨畅,有一气呵成之势。一些字的点画停顿处,提按变化较少、取法于唐人,以气势称胜。 释文 将军昔著从事衫,铁马弛突重两衔。被坚执锐略西极,昆仑月窟东巉岩。君门羽林万猛士,恶若哮虎子所监。五年起家列霜戟,一日过海收风帆。平生流辈徒蠢蠢,长安少年气欲尽。魏侯骨耸精神紧,华岳峰尖见秋隼。星躔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輯天河。搀枪荧惑不敢动,翠蕤五旓相荡摩。吾为子起歌部擭,酒阑插剑肝胆露。勾陈苍苍风玄武,万岁千秋奉明主,临江节士安足数。右少陵魏将军歌困学民书。
南宋 夏圭 25.7x26.3 厘米
观摩1685次
是图绘寒空清冷,几棵老树丛生于溪畔,坡地一片 积雪,不见青草,溪边碎石零乱,流水无声。雪地中一 牧童手握缰绳,弓背用力牵牛,水牛后腿前蹬不愿归去 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用勾勒填彩法画树干,用 攒笔或双勾写榭叶,以淡墨染天空和溪流,以白粉绘皑 皑积雪。人物衣纹、草笠用笔简练而形象逼真,不愧为 宋代小景昼之佳作。撰稿人:徐清(宋画全集)
北宋 范宽 193.5x160.3 厘米
观摩2914次
绘寒冬中雪山寒林之景,画面崇山峻岭,山势高耸,白雪皑皑;山脚溪水清洌,水面平静,坡上树木挺立,数座楼宇掩映其中,白雪盖顶,无风只有飒飒雪声。山之巍峨、雪之洁白,林之苍翠,体现出寒冬中静谧、寒寂之意境。
北宋 许道宁 121.3x81.3 厘米
观摩1851次
该图以立幅形式表现深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巨大的山体覆盖住了画卷的上部,起伏雄伟的山峰上树木茂密,山腰之中,有几间屋舍,画家用工笔画出屋舍,使之与粗犷的群山形成对应。小屋旁边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使得画面更加的传神与生动。该图运笔凝重细劲,以短笔布皴,严谨而有法度,故疏而不薄。这幅雪景图里既有李成的绘画特点,也有从范宽那里学到的刚劲雄厚的格调。(百度百科)
南宋 梁楷 24.8x25.7 厘米
观摩1156次
此图前人定名《秋柳双鸦》,实则写唐代诗人王维五言绝句《鸟鸣涧》诗意。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鸟鸣涧春山月出的夜景,既幽静,又有生气。梁楷的画,以渴笔焦墨绘一节断裂的枯柳,三两根枝条昂扬向上又飘拂而下,突兀地将整幅扇页中分为二,构图大胆,以奇致胜。大片空白处淡墨晕染出的薄云满月,给空谷春山平添了几分神秘。初升的月亮惊起的两只山鸟奋飞呼鸣,打破了夜空的静寂,老柳虽然细弱,枝条却仍坚韧,使观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动。 梁楷作画,以“减笔”闻名,此幅亦不例外,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所表现物象的主要特征,描绘出花鸟的内在神韵。大片的空白使画面显得空濛含蓄,给人以笔墨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林椿 24.8x26.9 厘米
观摩2556次
绘梅竹支干的局部,表现了梅树的老硬和竹簧丛生的气势。画中有一寒莺栖立梅梢,处于此画的显著地位,禽鸟的刻划柔和。在技法上梅枝用笔苍劲,竹枝叶勾撇笔力坚挺,从而使整体画法显得刚柔相济。 画上有楷书"林椿"题款,是为难得的宋代有款之迹。
南宋 李迪 23.7x24.6 厘米
观摩1192次
绘两只雏鸡一卧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气凝神,仿佛听见母亲觅食的召唤,正欲奔去。画面描绘传神,将雏鸡嗷嗷待哺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了温馨的农家情调。画家用黑、白、黄等细线密实地描绘出雏鸡毛绒的质感,生动地绘出鸡雏幼小可人的生动神态,体现了深厚的绘画功力。此图为李迪晚年所画,构图极其简洁,无任何背景相衬,却捕捉住了鸡雏回眸的刹那间神情,动人心弦。 此幅与画家在前一年创作的《枫鹰雉鸡图》相比,在审美意趣上全然不同,前者展示的是和风细雨的婉约情调,后者则是张扬自然界生命相残的严酷氛围,由此可见李迪表现各种题材的能力。 此图自民间入藏清内府后,雅好书画的乾隆皇帝除赏识其艺术造诣外,还从帝王角度联想到勤政爱民的治国之策。他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临摹此件作品,并且喻令摹刻多份,颁赐给各省督抚,希望这些地方父母官将所辖地区的百姓视为图中的鸡雏,在处理政务时要“实心经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撰稿人:李湜(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萧照 24.2×26.2 厘米
观摩1632次
绘群山环抱,云气涌现,景致高旷。一队行旅,行走于崎岖山间小径上。山凹处隐约可见几座亭子,里面人影绰绰。 通幅笔致刚劲,皴线黝黑凝重,形如刮铁,风格与范宽略近。惟构图已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转化为仅刻划高山一隅,可视为南宋时期范宽传派的演衍与变革。
南宋 梁楷 22.4x24.2 厘米
观摩1823次
图绘枯柳疏枝,两只乌鸦栖息于树干上,一只低头啄食,一只仰望高空,与远处的飞鸦呼应成趣,另有一只飞临树干。几枝败柳将冬季萧瑟的气氛巧妙地烘托出来,四只寒鸦形神各异。乌鸦头尾以浓墨点染,羽翼用焦墨勾写,腹部略敷白粉,更突出鸦头之黑,笔简神丰。 梁楷的“减笔”画既带有文人的笔墨情趣,又能对物象高度概括,具有传神的效果,这在两宋花鸟画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画法对元代的颜辉、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黄慎、近代的任伯年等著名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撰稿人:袁杰(故宫博物院官网)
观摩349次
《敦煌遗书 法藏 P2044真言要訣卷第三、聞南山講(釋門文範)金光五禮贊卷手稿-9-画册》,包含20张作品.
观摩341次
《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6-画册》,包含6张作品: 1.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1; 2.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2; 3.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3; 4.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4; 5.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5; 6.敦煌遗书 法藏 P2051 曇曠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 草書手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