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专馆 首页
明 陈洪绶 184x98.3 厘米
观摩4744次
此图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为题,花朵清丽,或含苞,初绽、或怒放,多姿多态;枝叶带露,娉婷舒展,俯仰欹侧;湖石雄奇,锐利坚崚,厚重沉凝。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欲动,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作品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画面呈现出一种在繁与简,疏与密、刚与柔的对比变化中的合谐与统一。 从署款和绘画风格上推断,当是陈洪绶中年的作品。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明 陈洪绶 21.5×16cm×12 厘米
观摩16287次
此册页原为看篆楼旧藏,共十二开,计有:朱茶蝶抱、蝶点春花、瘦古奇石、秋芳倚石、丹洁无尘、小蝶采香、古虬花红、淡紫孤芳、幽禽独梢、清芳结竹、古槐双栖、梅绝世姿,款署“溪山洪绶写于榕醪山馆”,每一开钤“洪绶”朱文长方印,画面精妙绝伦,显现着炉火纯青的技法和天然的灵气,直逼神妙入化。
明 吴彬 34.3x252.8 厘米
观摩16936次
此卷绘江乡空阔,极目胜景。所谓江深水寒,山高峻险。吴文中喜作繁复之梦中之景,此卷乃实写眼中景,确实少见。且用王叔明牛毛皴而加以实笔,变为自家面目。克利夫兰艺术馆定此画名曰:迎春图,不知何意,看草木繁茂,当是夏景。自题中说是冬日所写,当是在寒冷时忆写盛夏之景故也。
北宋 李成 45.5x142.1 厘米
观摩12910次
图卷画北方夏景山水,峰峦叠翠,叶茂林深,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千里咫尺。近景轻舟泊渡,行人 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用笔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山头树叶均以浓淡墨点染,气韵 潇洒,运笔自然飘逸,构图和谐生动,令人如临其境,艺术地再现了北方山水博大雄浑的内涵。撰稿人:么乃亮(宋画全集)
北宋 杨邦基 26.7x142.2 厘米
观摩12326次
绘远山层叠,连绵不绝,近处三棵古松粗壮劲直,树下茅亭一座,数人打理行李,应出使边疆。 杨邦基,字德懋,号息轩,金画家。擅画山水、人物、鞍马。人物画有李公麟格调;山水学李成。
南宋 马远(传) 24.5×38.6 厘米
观摩11629次
此图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唐絵手签—笔耕园》中。画上山涧一老者坐于石上,四周梅花绽放,盘虬卧龙的枝干,点点花朵似发出阵阵清香,一孩童远远观望,不解老人风情,远处山峰耸立,一轮红日正向山下落去。
宋 佚名 27.1x572.8 厘米
观摩11289次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南宋 佚名 24.2x310.9 厘米
观摩11817次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传世为宋代的四件摹本,皆以曹植《洛神赋》诗意所绘,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藏二件且内容基本相同,只景物有一繁一简区别)、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明 马远(传) 154.6x81.3 厘米
观摩11275次
此图为查尔斯弗利尔于1916年购于上海,后收入弗利尔画廊。 传为南宋马远之作,实出自明代浙派画家之手。 构图形式沿袭马远派对角构图,左上半由顶部延伸出的瀑布湍流而下,又有两棵古松从山半腰蜿蜒而出,曲折遒劲,笔法习马远的焦墨法,突出树干和枝杈的力量。左下半则绘有由瀑布激起的河水,其法也沿袭马远著名的水图纹饰。右下半绘有三人,其中两人为高士,一名书童携琴而行。二人分别仰望玄玄高瀑,俯视湍湍河水,自然而然地将观众视线引向古松。 另,附上明代浙派简介: 浙江画派,简称浙派,乃明代以江浙地区为中心的职业画派。在山水画方面,承继了南宋院画马远、夏圭的构图与画风,并融会北宋郭熙、李唐的大山水意识,以戴进、吴伟、蓝瑛为浙派三大名家。在花鸟画方面,以吕纪为代表,多以富吉祥寓意之禽鸟为题材,用放逸水墨描写树石坡渚衬托精笔刻画的动物形姿。(维基百科)
五代十国 徐熙(传) 112.5x38.3 厘米
观摩19715次
此画又名《牡丹玉兰》。 此画中上方玉兰初吐芳华,海棠飞艳溢彩,秀石之后,几丛牡丹姹紫嫣红,一只野雉正倘徉其间。 该图构图方法颇具特色。从整幅图中来看,所有画面被牡丹、玉兰,海棠,禽鸟和假山石充溢,十分紧密,有明显的装饰性,使观者一望而生富丽之感。【百度百科】
北宋 李成 39.4x71.4 厘米
观摩12767次
绘远处山恋起伏,云雾空蒙;近处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四周坡面山石间杂树丛生,郁郁葱葱。李成,五代画家,画山石以“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其学生郭熙亦秉承其画风。(宋画全集)
南宋 李迪 120.7x102.8 厘米
观摩12803次
此图绘芦汀暮雨。柳岸归牛。一童笠执鞭。一童蓑风吹笠堕。 上方题跋冒雨冲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缉熙殿书。钤玺一。御前之 印。(此资料未刊出) 谨案宋史理宗纪。绍定六年。以缉熙榜殿记宣示史馆。又玉海。绍定六年六月甲午。缉熙殿成。御书二字榜之。 此轴上题七绝一首。殆理宗书也。(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北宋 苏轼 40x639 厘米
观摩13645次
第一篇,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纸本,30.7X45.3CM,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第二篇:苏轼《东武帖》,纸本,行书,28.7×66.1CM,书于元佑四年(1089)。 第三篇:苏轼《邂逅帖》,又称《江上帖》,纸本,行书,30X30.5CM,书于大观三年(1109年)。 第四篇:苏轼《次辩才韵诗帖》,纸本,行书,29×47.9CM,书于元祐五年(1090)。 第五篇: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纸本,行书,27.8×60.6CM,书于元丰四年(1081)。 第六篇:苏轼《归安丘园帖》,纸本,行书,25.6×31.1CM,书于元祐元年(1086)。 第七篇: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纸本,行书,30.3 x 48.6CM,书于元丰中(1080-1083)。 第八篇:苏轼《北游帖》,纸本,行书,26.1×29.5CM,书于元丰元年(1078)。 第九篇:苏轼《获见帖》,纸本,行书,27.7×38.4CM,书于元丰五年(1082)。 第十篇:苏轼《覆盆帖》,纸本,行书,27.7×44.8CM,书于元丰中(1080—1083)。
辽 佚名 113.4x56.2 厘米
观摩13495次
此图出土情况与《深山会棋图》一致。画面中部 双钩墨竹一丛,其中有长竹三竿,耸立其间,又有三 只麻雀,分踞枝上,情态各异。丛竹之下,生长的三株 野花,左为蒲公英,中为地黄,右为白头翁。前面两只 灰色野兔,一只在吃草,一只在探望,神态逼真。作品 布局大致左右对称平衡,三竿高竹,三只麻雀,三株野 花,左中右排列有序,两只灰兔,分踞左右。车前子与 野花,基本上也左右成行,上下成趟。从中不难看出, 画面的装饰意味比较浓厚。双钩墨竹,施以淡彩,麻 雀、双兔以彩粉打底,再用笔画出羽翼和皮毛。野花则 不用墨勾,均以重彩表现。观其技巧,非出自名家之 手,构图与设色均较稚拙,对研究花鸟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花鸟画是辽代绘画的常见题材,此图与诸多辽墓壁画,在构图、内容、画风等方面皆有相同之处,据 此有学者推测此画作者应为契丹族画家。撰稿人:董宝厚(宋画全集)
南宋 佚名 65x28 厘米
观摩7084次
画中老僧辩才长眉圆颊,嘴巴微启,面露微笑,手持拂尘,盘坐在禅榻木椅上,似正侃侃而谈。而儒生装扮的萧翼,一双凤眼,眉毛上扬,面带机心,双手笼在袖子里,恭敬躬身坐在长凳上,屏气凝神倾听。 注:南宋摹本在辩才与萧翼中间的小和尚在北宋摹本里跑到了萧翼后面。
北宋 赵佶 147.2x51.3 厘米
观摩13927次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作品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作品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撰稿人:傅东光(故宫博物院官网)
北宋 许道宁(传) 59x365.3 厘米
观摩9992次
此幅亦是弗利尔美术馆藏众多赝品中的一件,托名许道宁,实则与许氏无一丝关联,然观笔墨,当是明清好手所作,可资一赏。
北宋 赵令穰 19.1x161.3 厘米
观摩7522次
图卷绘初夏时分田庄临湖水而居的景致气氛,荷塘水畔间荷叶点点,垂柳依依,村舍小径在晨雾弥漫之中,真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宁静而秀丽,极有情致。构图空间以平远之手法展示,设色典雅,用笔工致,是画家极精的代表画作。 (巴东) 编者按:此幅是北宋时期名家的精品之作,有纪年与画家款,十分希见,弥足珍贵。又及:得读者孙晓霞女士提供资料,始知大年图书下方一印是:泽民戏作。据考不是赵大年之印,而是元代茅泽民之印,此说无据,或赵令穰一字大年,又字泽民,后泽民字不用,或二字同用,这种情况在中国旧时很常见。 赵令穰,北宋画家,字大年,是皇家的宗室,与神宗是同辈。他擅绘平远小景,多写坡湖、水村、烟林、凫雁等景致,风格清丽多姿,优雅出尘,甚受时人器重。由于宋制规定王子不得无故出城,远离开封、洛阳,因此他画山水取材都在近郊景物,而少见气势雄浑的名山大川,故他的画一般认为秀润有余,雄厚则不足;话虽如此,他画中那种清雅出尘的气质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
北宋 赵佶 53.9x127 厘米
观摩8489次
卷首画有一块立状太湖石,石顶端生有异草几株。太湖石宛如一条上下翻滚的蛟龙,其形貌占据了奇石必备的五个审美条件:瘦、漏、皱、透、丑。细看石上,有楷书“祥龙”二字。宋徽宗将此类奇石异草的出现,视为大宋国运之祥兆,赞之“挺然为瑞”,竭尽全力绘之。徐邦达先生认为印“不佳,真伪待考”(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但《祥龙石图》卷被公认为是宋徽宗的真迹。鉴定徽宗真迹的标尺除了瘦金体“御制御画并书”、“天下一人”画押及朱印“御书”和双龙御玺外,书画风格也是一项重要依据,即结合赵宋家族的书画历史特别是徽宗本人的美学思想及北宋绘画的历史发展状况,寻找其中存在的风格上的逻辑关系,再结合当时及晚一辈名人的题识,综合多种因素来判断。 当时的徽宗特别迷恋太湖石,为了加大采运力度,特设苏杭应奉局专门在太湖周围开挖湖石。石工们因长期泡在水里挖石,导致肢体皮肤溃烂。运送巨石时,甚至不惜拆桥过船,靡费国资不计其数。徽宗根据一些湖石的形状封其为“盘固侯”、“蹲螭坐狮”、“金鳌玉龟”等吉祥名号,画中的“祥龙石”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块。宋徽宗处心积虑地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之物,欲借此稳定朝廷、安抚民心,同时也为他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充满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宋徽宗看来,描绘祥瑞之物的绘画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且也是祈祷国家和民族福祉的独特形式和粉饰太平的最好的政治工具,《祥龙石图》卷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有史以来,宋徽宗第一个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诗书画印的完整统一。在《祥龙石图》卷中,徽宗的题画诗不在卷尾,而是作为画面构成的一个部分,这必定是作者将构思和构图同时经营的结果,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该卷构图极简,用色颇精,格调雅致,具有典型的北宋院体绘画的艺术风格。画家以墨笔层层渲染出太湖石的坑眼,结构分明,笔墨细腻入微,极其工整精雅,极可能是写生之作。撰稿人:余辉(故宫博物院官网)
元 永乐宫壁画 9468x426 厘米
观摩22815次
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由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绘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个帝后为中心,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此处壁画为永乐宫最为精华的部分。
五代十国 赵喦 161x103 厘米
观摩8838次
此图描写八人纵马游春,他们以中间一人为主体,相互招呼着,顾盼着。环境似一苑林,有假山栏杆环抱,垂柳依依。画面空阔,人物情态轻松自如,与踏青游观的画题相符。
南宋 刘松年 41.3x69x4 厘米
观摩10923次
此卷图画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 第一幅,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 第二幅,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 第三幅,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 第四幅,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 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显贵们的庭园别墅建造甚多,刘松年身为画院画家,长年生活其间,描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此图立意于表现士绅官僚优裕闲适的生活,画家的注意力从山川自然的野韵转移到人工营造修饰的景物,这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一大批无心复国的官僚们,专注于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诗云:“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撰稿人:聂卉(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徐禹功 28.9x123.3/全卷30.5x926 厘米
观摩7317次
此图画雪梅一枝横空而出,配两三竿老竹,雪压枝头,以留白作雪,浓墨挥写出枝干竹叶,以精细之 笔勾出梅花,沉着清润,笔势潇洒劲力,富于生机,显得意境清新,淡雅野逸,极见作者功力之深。两宋以来梅竹多出于一些文人画家笔下,历来画竹咏梅 多以比喻人的品格,这种题材的选择,不仅反映了时代风尚,也和文人画传统密切相关,徐禹功继承华 光派传统,有承前启后之功。 撰稿人:王晓亮(宋画全集) 后有元代吴瓘绘《梅竹图》,29.6X79.8厘米,款“竹庄人”,题杭州唐明远录《柳梢青》词一首并识数语:“墙角孤根,株身纤小,娇羞无力。蟹眼微红,粉容未露,不禁春色。待东君汩没芳姿,渐迤逦、檀心半拆,缓步回廊。黄昏月淡,那时相得。至正戊子孟冬,竹庄梅已蓓蕾,因赋《柳梢青》词。而明远适来索余作,故写梅就书之。”其后有元吴镇《墨梅图》 ,29.6X35厘米。
南宋 赵伯骕 27.7x135.2 厘米
观摩5915次
该图画江南的湖畔松岭和楼阁,属青绿山水,笔法清细繁复,格调柔丽雅洁,显示出南宋皇家贵胄新的审美情趣。该图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撰稿人:余辉(故宫博物院官网)
南宋 马麟 40.9x320.7 厘米
观摩4741次
此幅画面采用平远散点式构图作夏日西湖之胜景,近处垂柳拂岸,苍翠欲滴。远方烟霭出没,山峦树木隐 约可见。用墨有浓淡干湿变化,傅色妍雅,显示了作者髙超的艺术技巧。撰稿人:王晓亮(宋画全集)
清 佚名 28.1x156.3 厘米
观摩7272次
图绘五人三马,马匹壮硕矫健,马鬃及马尾毛发浓密,马背上皆搭具有民族特图案色的垫毯,马头打扮亦精致。四位胡人穿着考究,特色打扮,面部刻化细致尽显岁月沧桑。
元 佚名 24.2x591.8 厘米
观摩5436次
图绘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周敦颐著有《爱莲说》)的故事。画中一儒士于莲池之中泛舟赏月,莲叶碧绿,莲花盛开,水中月色袭人、和风清扬,岸上杨柳依依、芷兰芬芳,安静恬适。编者按:此卷向来做为南宋画,经学者研究,定为元人佚名画。